《沙市中学报》第176期(新高考专刊)
发表: 2018-09-27 14:44:17    浏览: 8224 次
  1-8版文字

  未雨绸缪    行稳致远

  在沙市中学新高考教师高端培训大会上的动员讲话

  熊礼才

  人生,尤其是我们有权去工作的人生总是负重前行,无休无止。

  今天参加培训的人员,都是2018级新高考周期的参与者,估计很多高二的老师、班主任以及体音美等学科的老师并不理解学校的安排。我在这里简单做个解释。相信大家还记得,2016年秋季,杭二中校长叶翠微到我校讲学,那是我校为应对今年的新高考启动的培训工作。第一期的第一位嘉宾,在介绍浙江新高考带给学校的改变时,他对当前中学教育教与学角色的转变有一个形象的描述:随着选课走班的实施,教师角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我们面对的第一个转变就是,无论你过去身上有多少的光环,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如果忽略了学生的关注,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你将会动摇自信,影响形象。同样,即使我们过去在教学上走了弯路,一直为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而苦恼,如果抓住了新高考的机遇,在新高考的课程背景之下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我们就迎来了自己事业上的新的起点。叶校长的这一层含义,在我的理解里就是唤醒大家。本轮高考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次再创业、再就业。只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拥抱这一轮变革,我们就是拥抱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更完美的自己。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是如此,对于每个学科、每个年级乃至整个学校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

  新高考,对于我们办学行为的颠覆,除了教育观念上的更新、教学行为的嬗变外,教学周期的改变尤为现实。就目前学校的安排来看,新高一的教学,除语数外老师外,其他九门学科由传统的三年一循环,可能变成一年、两年一个循环。简单地说两层意思。第一层,对理化生政史地的老师而言,选择在高三参加全国高考学科的学生人数,决定了高三需要的相关学科的老师人数。以物理为例,我们现行的模式,我校文理学生比例为1:2,理化生学生的人数无条件地为600人,所需老师是6人,但在新高考模式下,如果选物理的学生人数变成了300人,那么学生在学考过后,一般在高二下学期,高三就只需要3个老师了。这层意义上给大家的启发是,今后每个学科,教研组的整体建设关系重大。教研组的实力越强,吸引学生选择的可能性就越大,学科在学校的地位就更高。所以,今天的培训,把高二的部分学科教师纳入新高考培训范畴,是因为你们从今年开始,就与新高一的老师们一起,同步进入新高考模式,在完成高二教学任务的同时,你们必须承担起高一年级的部分教学任务。第二层意思,除传统的九门高考学科外,体英美、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以及生涯规划课程,也为这些过去传统的边缘学科的老师提供了新的舞台,创造了新的机遇。今后的高考,其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就与你们所开设的课程形成了直接的关联。他们的高考成绩里,你们的教学就有了直接的体现。换一句话说,学生学不好你们的课程,就同样在失去选择更好的高校的机会,你们由现行高考的旁观者,变成了最直接的参与者。概括起来说,今天的培训名单的确定,是学校认真研究新高考后的第一个举措,也是我校进入新高考的第一次实战动员。这一次的六个培训专题,涵盖了新高考的绝大部分领域,还剩下的一个课程研究专题,我们将通过教研组集体完成。希望全体同仁认真培训,并结合自身前期的教学经验思考,汲取新高考的丰富营养,为自己今后的教学生涯做好慎重的定位。

  各位同仁,从学校层面,我们从2016年秋季就开始着手新高考的培训,从杭二中的全体管理团队入校分期讲座开始,我们请进来,走出去,全面涉猎新高考的各方面内容,抱定的就是一种笨鸟先飞的态度。一直以来,我们确定学校的办学目标是 “构建和谐校园,打造全省一流高中”。如果说,近几年的高考,我们以“文理兼长,惠及千家”的出色业绩,赢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与出色口碑的话,那么,从今天的培训开始,让我们以兢兢业业的态度和扎扎实实的工作,迅速占领我市新高考的制高点,团结协作,奋勇争先,顺利完成我校与新高考的无缝对接,把沙市中学这张教育名片擦得更亮,也不负我们辛苦的付出和社会的殷殷期盼!

  各位同仁,新的征途,从今天开始,未雨绸缪,行稳致远,让我们一起努力!

  新高考政策解读与应对

  编者按:2018年秋,湖北新高考改革似天风海雨如约而至,触动了社会敏感的神经。课程如何选£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8月17日至19日,沙市中学举办了新高考教师高端培训会,学校邀请了新高考试验区--上海市和浙江省的教育专家、优秀校长、一线名师授课,培训内容安排涵盖了新高考的绝大部分领域。这是沙市中学进入新高考的第一次实战动员。本报特发行我校教学教研部门的领导和老师们对新高考政策的解读和应对措施的专刊,为我校师生和家长们解疑释惑,以期顺利完成与新高考的无缝对接。

  高端对接,“赢”战新高考

  教科处主任:唐年新

  2014年9月,上海、浙江正式启动了新高考的改革。2017年9月,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省市作为第二批试点,启动了新高考改革。2018年9月,湖北等9个省市启动了新高考改革。此次校内新高考高端培训的主讲专家1位来自浙江,6位来自上海,结合他们的讲座及相关文件,我们对新高考进行简要解读。

  新高考政策的核心是“考”与“招”

  新高考改革政策的核心在于“考”与“招”的变化,即改革考试科目设置与招生录取机制的改革。

  1、关于考试科目设置的改革。传统的高考模式为3+X(文综或理综)模式,学生“一考定终身”。新高考模式为3+3模式,其考试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全国统一组织的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的高考,每年6月举行。保持原有高考的150分的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考生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二是学考,即学业水平考试。根据2016年9月湖北省印发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9门科目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信息技术4门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要求,确定具体组织方式。湖北省的学考科目每年组织两次考试,分别安排在6月和12月,具体安排由省教育考试院提前向社会公布。语数外考试时长各为90分钟,卷面分值各为100分。理化生政史地考试时长各为60分钟,卷面分值各为100分。除3个选考科目外,其他6门学科以“合格、不合格”呈现,考生不合格比例控制在2%以内。考试不合格的科目允许学生参加一次补考。

  三是选考,也就是6选3。就是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志向、特长及高校各专业招生基本要求,在理化生政史地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应在首次报名参加全省统考科目报名时确定3门选考科目,选定后不得更改。

  根据湖北省颁发的文件,选考与学考相同科目采取“二考合一”方式同步进行。

  3个选考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划分为五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A、B、C、D、E,等级划分以卷面得分为依据,以实际参考人数为基数,按预先设定的百分比确定,原则上A等级15%,B等级30%,C等级30%,D和E等级共25%,E等级控制在2%以内。

  新高考的3+3模式,就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门加上3门选考。高考成绩就是语数外3门原始成绩加上3门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计入的成绩。

  目前,湖北省尚未明确的是外语科目第一次考试的时间,选考科目的具体考试时间,以及选考科目成绩在五等的基础上细化等级并转化为等级分的具体办法。

  2、关于招生录取机制的改革。新高考背景下,高校录取有四种类型,即①高职提前招生,类似于现在的高职自主招生。②单独考试招生,类似于现在的高职单考单招。③统一高考招生,类似于现在的普通高校招生,高校只看分、不看人。④综合素质评价招生,这是新高考特色鲜明的一项改革。它由高校确定报考条件、综合素质测试内容和实施办法、综合成绩合成比例、录取规则等,在高校招生章程中公布,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综合成绩的50%;学生的统一高考、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不管是哪一种招生录取机制,都要遵循“两依据一参考”的原则,即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新高考改革的实质是评价机制的改革,改变了单一的以高考分数为标准的录取机制。

  综合素质评价招生成为进入双一流大学的主要通道

  综合素质评价招生也称为三位一体招生,它由高校提前在招生简章中公布报考条件及录取方案,明确综合成绩的合成比例。全国统一高考分数揭晓后,每个省份会划一条综合素质评价招生的资格线,考生只要过了高校的资格线,就可以针对性地选报某一高校。综合素质评价招生结束后,才能进行统一高考招生。

  一般来讲,综合素质评价招生综合成绩的比例构成为:全国统一高考成绩占60%,学考成绩占10%,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占30%(最高可达40%)。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录取按一定比例(1.5-4倍入围)进行淘汰,比如上海某重点高校2018年的综合素质评价招生中,有610分的考生未被录取,而573分的考生被录取。这也意味着,未来双一流大学很难凭高考裸分录取。

  2016年,加入“三位一体”招生计划的浙江省地方属高校有46所,高水平大学8所(见表2)。这两年,大部分高校都在增加三位一体招生的名额。学校(大学)综合测试考什么呢£一位毕业于杭州重点高中的大一学生说:“当时,我们班大概三分之二的人都在搞竞赛。真不是为了拿奖,就是为参加三位一体考试做准备。我参加过复旦和浙大的考试,都是3个小时里做一百多道题,时间挺紧,数学和物理都有不少竞赛题。”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各重点高校在进行三位一体招生时,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录取结构、入围比例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同时,除了高考分数要达到综合素质评价资格线外,高校还限定了其他一些三位一体的报名条件。如浙江工业大学规定,综合素质评价均为B等(含)以上,符合以下两类条件之一的考生均可申请报考:

  综合素质评价成绩由高校评定,其评分大致有三个依据:一是考生综合素质平台所反馈的信息;二是高校组织的面试;三是高校组织的考试。其中,高校在面试时,一般会依据考生报考专业的特点进行提问,如你为什么要报考这个专业£你为此做了哪些准备£你的兴趣特长等。在高校组织的考试中,更多地偏向理科科目,时间长、题量大,竞赛性质的题目较多。而综合素质平台的信息是对学生三年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表现的真实记录。根据湖北省2016年出台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主讲专家整理了如下表格:

  2021年,湖北省省外的双一流大学及省内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必将采取三位一体的方式来进行招生录取。其实,综合素质评价招生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美国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在招生录取时,主要考虑综合素养评价,而排名100位以后的学校,招生录取基本上就是看高考成绩,不再过多考虑学生的综合素养,就好比我们的全国统一高考招生一样。

  新高考实施后,随着多元录取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学生根据所选考的科目选择报考专业,再根据专业报考相应大学,而不是以往根据报考学校选择专业,这样学生的选择性越来越多;同时大学在招生录取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这就必然要求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可选的课程。因此学校必须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要求,整合原有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建立多元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不同的目标定位,其升学路径、招生条件都会不同,而其相应的课程设置也将呈现出差异(见表5)。

  生涯规划成为教育关注新热点

  在浙江首届新高考招生录取中,出现了“乌龙”现象,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等6所独立院校杀入100强,碾压众多985、211高校,这一现象进一步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关注。主讲教师们认为,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是“认识自己→认识环境→决策行动”,对不同层级的学生,生涯规划的目标各有侧重。对优等生而言,表现为突出的学科素养、良好的综合素质、进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对中等生而言,表现为积极的学习心态、清晰的发展路径、与兴趣匹配的专业准备;对后进生而言,表现为自信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职业素养、务实的职业行动计划。

  多位主讲教师都从生涯规划等角度对“6选3”给出了相应的指导性建议。

  第一步是自我探索阶段:基于多元智能、兴趣、性格等特征,探索三者所指向的外部职业信息。这里依据的主要理论是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和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第二步是信息了解阶段:按照“职业-专业”的路径回溯,筛选出专业大类,并对此进行了解和深入认知。目前,我国高校招生有12个学科门类(不包含军事学),92个专业大类,506个专业。

  第三步是确定选科阶段:确定意向专业,限考要求;明确自身学科成绩优势及学校优势。

  2018年初,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对各高校的专业限考要求作出了指导性的意见,要求高校对部分专业允许“均须选考”或只能“均须选考”。比如2020年武汉大学在浙江的招生要求中,考生选报数学类、物理学类、计算机类、土木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金融学、理科试验班、信息技术类、工科试验班、工商管理类、建筑类、地球物理学、测绘类、遥感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类等15类39个专业时,必须选考物理学科方能报考。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在新高考改革的第一、二批6个试点省市公布了2020年招生专业(类)选考科目的要求,我们可在这6个省市考试招生的官方网站上查询。虽然各高校还未公布在湖北省招生的要求,但大体上不会有太大差异。从已公布的要求来看,物理学科的选考的专业覆盖率最高,以天津市为例,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津招生六门选考科目的专业覆盖率为:物理91.6%,化学62.2%,生物53.6%,历史45%,地理45%,政治43.8%。

  有人通过调查问卷的研究,得出影响学生选科的核心因素是:学习兴趣、学科优势、学科发展空间、专业与职业倾向;很多专家都谈到了“弃物理”现象,以及因此产生的国家对选报物理学科的保障机制,但“弃物理”现象更多的是基于大数据而言的,不同层次的学校在选科问题上,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

  总之,在“6选3”时,我们要从生涯规划、升学路径、专业了解及学科体验与分析等多角度考虑,既要从个人兴趣特长去分析和规划,也要从学生现实层面去了解分析,从而确定最大的发展可能。本学期,学校将对全体高一师生进行生涯规划的培训,并全面实施导师制,每位学生将有自己的生涯导师。生涯导师在高中三年中将指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职业规划、跟进并促进学生更加个性化的发展。

  

  新高考改革的实效与应对

  7月16日,《光明日报》发表了新高考改革课题组的一篇文章,通过调查研究,课题组认为新高考改革社会反应符合预期,实践效果好于预期:其一,选考制度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促进了学生有个性、有特色地发展。其二,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引导了素质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上海和浙江的三位一体招生来看,如果仅凭录取分数线的话,有20%的学生可能进不了现在所在的学校;而在达到三位一体资格线的考生中,有10%左右没有被录取。其三,将近90%的被调查对象赞成外语一年两考。其四,文理不分科,提高了学生基础素养,培养了综合能力。浙江考生文理交叉率为78%,上海考生文理交叉率约为80%。其五,学考成绩的等级赋分制,避免了分分计较。当然,新高考改革也面临着挑战:其一,选考科目实施等级分争议较大。其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需更加关注公平性。其三,走班教学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和运行造成了巨大冲击。

  结合上述新高考带来的“考、招、教”的变化,我们盘点一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层面的应对。

  对学校而言,一是要建立符合新高考改革的管理制度,包括全面调控和分层实施的课程管理制度、优化设计和自主选择的选课管理制度、文化培育和行为自觉的教师管理制度、注重常规和及时反馈的教学管理制度、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的学生管理制度等。二是建立全员育人的导师制度,将生涯规划彻底植根于高中三年的教学实践中。

  对教师而言,一是强化一种理念,即创设可选择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二是充实三项知识,即新高考招生政策规定;高中生的生涯规划、综合素质评价、心理辅导;相关高校办学特色与报考要求。三是提高五种能力,即指导学生选择的专业能力;实施走班教学的组织能力;帮助差异学习的把握能力;调适考试心理的疏导能力;凝聚家校合力的沟通能力。当前,针对新高考、新课标、老教材的现状,全体教师要加大对新课标的研究力度,加大对学科、选考、高考三种类型考试及教学标高的研究力度,正如主讲教师所要求的:聚焦课堂,主题研修,研究教法;聚焦课标,积极应对,研究高考;聚焦学科,积淀底蕴,研究经典。

  对学生而言,一是要学会选择,增强选择的能力。二是学会自主学习,应对选课走班带来的教学秩序的冲击。三是完成校本课程的选修,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养。四是发挥自我优长且兼顾均衡发展。

  对家长而言,要从终点关注走向起点关注;从大学认知走向专业认知;从孩子成长走向共同成长关注孩子成长;由依赖学校走向共同关注。

  作为湖北省新高考的“小白鼠”,我们面临着转变的压力,但我们也必将充分享受首次改革实践带来的红利,只要师生勠力同心、家校携手共进,我们必将迎来三年后的辉煌业绩。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语文组:丁家顺

  为期3天的“湖北省沙市中学新高考教师高端培训会”,让我们悟道修己,孜孜以求,反躬自省,愈感高考改革背景下自身的贫乏与缺憾,总在内心深处叮嘱自己--“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永不重复昨天的自己,永做一个会学习的人”。

  核心当引领,最此习坎人

  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标将“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推进语文课程更深层次的改革,着力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开放、有序的课程”列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即将发行的统编教材也直击核心素养。一时间改革之声,如雷贯耳、百家争鸣。语文教师们当然也按捺不住,不甘示弱,一时间异想天开,大话西游!但我在此却要独抒性灵,愿我们每个语文人学会恪尽职守,永远做一个清醒的语文老师。千万别迷失在大话、泛化、神化的核心素养之中,别陶醉在虚化、俗化、套化的语文课堂中!要强调的是我这里决无诋毁之意,学科核心素养是掷地有声的研究课题,是学科教育的希望所在,上海浙江一带的教师们为我们做出了楷范。前段时间我也专门组编了语文核心素养系列校本,组织全校语文教师学习研究并走进课堂,让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中落地生根!故此,我越来越感受到“中学生核心素养首先是语文的”(胡向东语),是语文课堂的。顾之川先生说得太到位了,“语文核心素养,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言文学、文学审美、文学素养等知识;二是具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能力;三是语言学习和正确方法和习惯;四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像力与强烈的创新欲望”,这才是真正的语文人解读学科素养,这才是接语文地气、生根发芽的语文种子!

  有人指出语文是生命的、生活的、社会的、生态的!是的,太美了,但这是大话语文,不如语文老师说他是小桥流水、一马平川、啸傲江湖、横竖撇捺、平平仄仄……

  前段时间有关“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大闹剧,大家一定还心有余悸吧!故此,为了迎接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恪守初心,践行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教育 ,我建议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理清两大关系:

  1、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的关系

  以语文为例,以下要点值得关注:

  ①人与社会;②品格与能力;③以本为本与以人为本。

  2、高考测评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

  二者的对接应该是一个没有争议的课题,那么我们该如何解读语文高考,研究备考,指导高考£这难道不是我们未来要走的路吗£因此,如若我们一味地泛化,大话核心素养,我们只会走进语文课堂的迷宫而捉襟见肘!

  案例一:几年前刘寒冰老师执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打破传统模式,探究乐府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岂奈公何),把握“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之“热心肠”内涵--圣人之品格,链接“戊戌变法”探究人格力量与民族气节。这就是素养教育!

  案例二:范晓婧老师执教《山羊兹拉特》

  人羊对话“咩”的模拟演出(凸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审美想像、审美创造)这不也是素养教育吗!

  案例三:罗圆成老师执教《过秦论》

  解释“黔首”--百姓--黑,黑头巾,战国黎族(凸显人文情怀、文化底蕴),这更是素养教育的例子。

  可见,核心素养只有在语文课堂中落地生根才能在高考测评中开花结果!

  课标唯大道,校本且助力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我们开发实践校本课程应该悉心研究,以语文课程的理论体系、教学计划、实践活动指导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实现校本课程的教学价值,突出语文课程的文化价值,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应该以语文为基座,这样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现出别样的价值。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以语文实践营造文化环境,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学校应循序渐进地建设出一个丰富立体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立足语文课程这一稳定的平台,通过种种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拓展校本课程的深度和外延,形成家、校、社区联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通过常态化的语文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教育走出校园,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传统文化的长远传承提供保障。

  2、基于习坎文化开发高中语文阅读校本教材

  沉淀了历史与传统的校园文化是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校园文化必将在语文校本教材的实施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借助校本教材这一重要媒介,通过分析校园文化、调查学生需求,对沙市中学校园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研究,使它能有效地服务于语文,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校本教材全面系统了解学校,提高人文素养,帮助学校通过校本教材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彰显特色文化,提升文化品位。

  沙市中学有着丰厚的校园文化,在语文阅读校本教材资源的选择上,我们将着眼点立足于学校的优秀文化。沙市中学从1941年办学之初到如今的重点高中,有 77 年悠久历史,其中也培养了诸如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王明庥教授、油菜遗传育种和栽培专家官春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家叶声华教授等无数杰出校友。传统活动如体育艺术节、沙中科技节、寻梦之旅武汉高校社会实践、习坎大讲堂、习坎大舞台等,这些活动都深深打上了沙中烙印,无疑是我校最为珍贵的校本资源。因此,对学校文化资源进行开发,赋予学校每一寸空间、每一片草木砖瓦绵长隽永的文化意味,让书香成为一代代学子的长情陪伴和最美记忆,使它更好地服务于语文阅读,这对学校、对学生来说,皆是大有可为之事。

  除了以上学校基本每年都会举行的传统项目外,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活动的余热,发动更多学生撰写活动心得与感悟,并将优秀文章结集成册,通过写作、阅读与鉴赏,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语文教师要以身垂范,挖掘本校现有文化内涵,立足学校实际,依托于学校本身的校园文化氛围、历史底蕴,因校制宜编撰语文阅读校本教材,将各方面文化内涵融为一体。努力践行“新校区,新高考,新管理”的壮怀韬略!

  新高考背景下的数学学科发展及教学策略

  数学组:吕跃

  新高考变革所带来的远不只是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而是一场学校在课程领域、教育领域和教学领域的全面调整和跟进。结合学校办学实际与学生发展需求,本文谈一谈新高考背景下的数学学科发展及教学策略。

  一、教研组的重视程度和研究深度决定该学科的建设方向和高考效益

  数学作为三门科目不变、分值不变的学科之一,如何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是摆在所有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教研组的工作态度与教育业绩,会汇聚成这个教研组的学术声誉,而教研组的学术声誉会成为学生是否选择这个学科作为高考学科的重要依据。尽管数学作为必考学科,不担心学生选科这个问题。但从长远发展看,学生的选择,将会影响到整个教研组有多少个教学岗位。由于学生有选择任课老师的权利,所以在同一个教研组内究竟特定老师能否上岗,上岗后可以教哪类班,每个班会有多少学生,都是由学生的选择决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选择学术声望高、态度积极、性格乐观、风趣幽默的老师。当然颜值高肯定也是天然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老师要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与学生的交往方式,以及自己教学风格的可接受程度等。以前讲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总是说如何提高老师的学科水平、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当把“选师权”交给学生时,就等于承认了学生选择老师的标准,就是老师提高自己的重要依据。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让学生选老师,目的不是淘汰老师,而是让老师不断的发展自己,而学生的选择标准,就是老师的发展方向,至少是发展方向之一。

  借着选择的机会,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学生在选择的前提下,有了挑选学校教育资源、组合自己擅长科目的机会,但也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谁选择,谁就得负责!如果选择后,学生没有取得好的成绩,学生就应该首先想办法来改变这个事实,而不是简单地把结果归因于老师教学水平太差。尽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但在当下,老师的教学水平是既定的,我们也要认可这个事实,更要告诉学生这个事实,让他们知道哪些方面要借助于老师,哪些方面要依靠自己。

  二、新高考背景下数学教研组的建设思路

  1、提前介入新课标、新教材,为新高考奠定基础

  现行课程标准存在的问题:与初中数学衔接不好;标准不能指导高考;模块条理不清;必修、选修1课程教学内容负担太重;选修2内容太多、太杂,与大学教学脱节;日常教学、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不落实。

  数学科新的课改总目标: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即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表达和数学交流能力;发展数学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三会,即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科学精神,即培养科学精神: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六个核心素养,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

  新课程结构:

  必修课程(8学分144学时):学业水平考试(指向高中毕业)

  特点:强调基础性与时代性(模型、大数据),为学生发展提供基础,为学业质量检测提供内容要求,为获取高中毕业提供依据

  具体内容:

  (1)函数与应用:集合、函数、基本初等函数、不等式

  (2)几何与代数:向量、立体几何初步

  (3)统计与概率:抽样、统计图表、估计、随机事件、古典概型

  选修Ⅱ (6学分108学时):自主招生考试(其他可以不学)

  特点:强调选择性、发展性与时代性,为学生确定人生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高校自主招生提供依据 。其内容分为理工方向、社会方向、人文方向、艺术方向

  新旧课标变化:

  (1)培养数学核心素养贯穿始终(内容标准、学业质量标准、考试命题)。

  (2)减少必修内容、增加教师支配时间。

  (3)增加初高中过渡单元(态度(心理)、学习习惯、知识技能)。

  (4)选修II内容与大学接轨。

  (5)标准支配考试

  新课标给出的高考命题建议:

  (1)逐渐由“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过渡到“以素养立意命题”。

  (2)根据文理不分科学生的水平,调整试卷难度。

  (3)在不增加题量的前提下,考试时间由现在的120分钟延长为150分钟。

  (4)适当调整题型,减少选择题、填空题的比例,增加应用、探索、开放题的比例。

  (5)提高试卷的区分度,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的招生要求。

  (6)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如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建模能力、运算能力、直观想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

  (7)建议对不同志向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数学选修课程(选修Ⅱ)。

  (8)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愿选择选修课程,学校组织教学。

  (9)考试由各省考试机构组织,学生自愿参加考试,平时学习情况与日常考试成绩放入学生档案。

  (10)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院校在招生时,参考学生选修课程的学习和考试情况。

  (11)课标组组织编写相关教材,供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选用,协助试点省市组织教学、命题和考试。

  2、分层走班,尊重学生选择,体现因材施教

  关于数学学科的分层走班教学,国内外已经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而且,我校目前实际教学中的层次也很明确,教务处已经按学校意见将全年级学生分成A、B两类,要求各数学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教研组也结合本学科特点制定配套方案,详细方案见备课组制订的本学期教学计划。

  3、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高一备课组集体讨论研究,决定本学年开设《概率与统计》、《几何画板应用》、《数学思维》等校本教材。

  关于校本课程的几个思考:

  (1)课程生命问题:应采取什么有效的方式才能保证校本课程持久的生命力。

  (2)评价体系问题: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是个复杂而又综合的问题,如何做到定性与量化的统一,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统一,局部评价与整体评价的统一。

  (3)师资配置问题:教师手头的事情太多太杂,而他们的时间精力却有限,无法对该课程作出更多的研究。

  4、几点要求:

  (1)在充满愉悦氛围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逻辑连贯的数学学习过程;

  (2)秉承“以活动为主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导、以探究为主线、以发展为主题”的设计理念。

  (3)追求“平等的对话、思维的旅行、温馨的交往、潜能的拓展、智力的激发”的理想境界。

  华丽转型,迎战新高考

  英语组:毛悦

  8月17日至19日,我校举办了新高考教师高端培训会,培训内容干货满满,专家的报告鲜活生动,贴近实际,为新高考下教师如何快速适应、进行角色定位提供了新的思考和指导,帮助我们一线教师了解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校管理和教学的新特点、新要求以及如何以新状态、新理念应对工作中的新问题。

  高中课程改革在英语学科上主要体现在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英语教学更具指导意义;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成为教学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

  结合培训学习的心得体会,我教研组总结出新高考背景下英语教改的几点“新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地方。

  变化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构成,这四个要素都是落实立德树人和学科育人的四个重要方面。

  文化意识是我们学科的价值取向,它指引着课程承载的文化,其建构特别关注对学生跨文化的认知、跨文化态度的形成以及他的跨文化行为。而思维品质是新课程标准修订提出的全新素养要素,是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的一种培养。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这种创新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来构成。学习能力则是提高学习效率、落实学习质量的重要的保障。我们在课程实施中需要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构成学生将来终生发展的一个基础。

  >>对课程目标的解读:

  语言能力,听说读看写;文化意识,中外都了解;

  思维品质,独立创新咧;学习能力,策略效率绝。

  变化二:课程结构 新课标规定高中英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

  必修课程(6学分)为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构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使所有学生能达到英语学业质量水平要求,满足高中毕业基本要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必修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水平为命题主要依据。

  选择性必修课程(8学分)供有学习兴趣和升学考试需求的学生选修,与必修课程形成递进关系;学生在完成选择性必修课程的8学分后,方可参加高考。高考应以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及学业质量水平二为命题主要依据。

  选修课程为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括国家设置的提高类、基础类、实用类、拓展类、第二外国语类等课程和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

  >>对课程结构的解读:

  拿下必修,高中能毕业;拿下选择性必修,可高考;学不学选修,看个人兴趣。

  变化三:课程内容 以主题、语篇、语言、文化、技能、策略等要素整合的课程内容。

  这六个要素都是由主题意义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整合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运用技能和策略,促进语言文化的内化和思维的发展。课程内容调整后,教学方式也变化,走向一个整合、关联、发展的课程。

  >>对课程内容的解读:

  主题看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语篇文体不同,形式多样;语言就是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中外文化有差异,物质精神要hold住;语言技能要全面,听说读看写都要来一遍;学习讲策略,轻松又高效。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面临着新课程环境、新课程研究模式,教师角色需向广度延伸,向深度扩展。英语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而且是超越教材、超越学科,在真实情景下的一种生活的再现,深入到学生的内心。针对新高考、新课改,我们英语教研组计划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改优化。

  (一)改变教学方式,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关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即发展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同时培养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核心素养的构建引发我们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我们加深对学科本质和价值的认识,重视对语篇意义的解读;在设计活动时多关注内在逻辑和联系,注重提炼和整合内在知识结构,认真研读和分析文本、梳理语篇主题意义,确保教学设计情景化、问题化、活动化,突显综合性、实践性和关联性学习过程。教育要回归原点,关注人的发展;要服务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从意义出发,推动深度学习。

  (二)开发校本课程

  由于课本教材有限,为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阅读技巧技能,开发校本课程势在必行,也是变革课程体系的核心。同一课程,给不同基础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学习方式,既可按学生自己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又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去学习,使每名学生学习达到最优化。

  为配合学校应对新课改方案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目前我校高一英语备课组设计了“英语趣配音”的校本课程,课程分四个阶段:音标巩固、语音学习、基础配音、电影片段配音。该课程由陈蓓老师负责,核心成员有张媛媛、李品霞、陈俊文和周玲老师。

  (三)开发校本教材

  新教改尝试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我们可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特点出发,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编写校本教材,发展学生兴趣,形成特长,并体现和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以提高教育质量。

  目前我教研组已完成《高考英语攻略之赢在作文》的校本教材编写,正在酝酿和启动《早读早背美文鉴赏》的编写。希望通过校本教材的补充,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更广泛了解国家文化,在语言中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四)组织特色学科活动和社团活动

  为顺应新课改需求,增强学生英语意识和英语能力,我组开展了学科特色活动和社团活动,以促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英语社团意在创设英语学习氛围、介绍英美文化风俗,为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开展口语活动提供契机。

  学科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开展主要在高一和高二年级举行。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活动形式可多样化,涉及教唱英文歌曲,举办英语书法竞赛、绕口令比赛、英语美文朗诵比赛、话剧表演、英文歌曲表演等等。鼓励学生们广泛参与,为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社团活动要充分展示我组英语教学的成果,为着力突出我校英语教学特色,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高考改革所实施的系列措施都是为了改变以往高考的弊端。我们一线教师更应该华丽转型,快速找准自己的位置,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和思考,做学生高考渡口的“摆渡人”。

  立足新课改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物理组:刘新春

  8月17日至19日,学校邀请上海市和浙江省的教育专家、一线名师到到我校分别作了一系列专题讲座,结合物理学科实际谈如下感受:

  一、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的物理现状

  湖北省教育厅在“湖北推进教育改革举措成效”发布会上明确指出,在2018年高一年级新生中开始实施新高考招生改革方案,高考制度的改革带来了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变化。

  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

  高中物理的课程结构分成“三六九等”:要想拿到高中毕业证,必须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学科要学习必修模块共三本书;如果参加高考时打算选考物理,要增加选择性必修三本书,这样必修加选择性必修共六本书;如果想继续发展兴趣特长或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还有三本选修教材。高中整个学段共有九本书,九九归一才达到高中物理学习的最高境界。

  3、湖北可能到来的“弃物理”现象

  新高考方案打破文、理分科,让学生自主选择。从上海浙江来看,在新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考生在赋分制中追求分数最大化的选考策略引发了物理学科选择失衡现象。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统计,2017年高考,浙江29.13万高考生中选考物理的人数为8.95万人,占比35%。2018届高三学生,选考报名人数为25.5万余人,其中物理选考7.3万余人,占比不足30%。高考改革对物理学科的挑战是很严峻的,如何改变“遇冷”的尴尬现状£

  二、物理学科建设的思路

  1、物理教学新举措

  (1)建立微课,突破难点。由于课时有限,教学计划紧凑,仅依靠课内教学是不够的。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每次设定一个主题,以训练某一思维方式、纠正或探讨某一练习解答、掌握某一学习方法、探讨一个实验等为目的,针对全体或部分学生实施“微型课”教学。微型课不仅能答疑解惑,而且能扩展知识应用,展示学生成果,介绍新科技,是对教学的有利补充和完善。

  (2)及时矫正,解决疑难。用统计理论,有计划地对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从中了解学生学习中的思维障碍和学习缺陷,并采取措施及时矫正。

  (3)渗透方法,学会学习。体验物理规律形成物理概念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应该掌握物理概念的来龙去脉;突出物理方法的学习,指导学生建立模型;注重物理解题方法的指导。

  2、开发物理学科特色校本课程,丰富物理课程体系

  新高考新方案凸显高考改革与普通高中课程建设、高校教学改革的紧密联系。为契合新高考评价标准、适应多元化录取方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育是必须且迫切的。为促进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结合我校物理学科特色,我们将致力于以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高中物理学科竞赛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外学科竞赛活动。竞赛很大程度调动了广大中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他们献身科学事业的雄心壮志。另外,随着新课改及高校招生模式的多元化不断深入,竞赛学生的优势大大凸显,而且我校一直保持竞赛教学的传统,在物理竞赛教学历程中做出过突出性的贡献与骄人的成绩。因此,在新课改中我们将有必要也有条件继续坚持并优化物理学科竞赛校本课程,总体想法为:按照课程构建标准及最新的竞赛教学考试大纲制定物理竞赛的教学原则、操作方法和步骤,构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具体需要做到:精选或编写教材;精心选拔竞赛苗子;辅导教学,不断优化辅导教材;密切关注参加竞赛辅导学生的反馈信息,计时调整计划,提高实际效果。

  (2)中国大学先修课程

  我校在2014年9月加入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全国首批试点学校,物理教研组承担的《物理力学》就是现有先修课程之一。目前我校已完整完成三轮教学周期,参加考试3次,考试人次达50多人。因此校本课程《物理力学》的建设已有了大量较为成熟的前期基础,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为结合我校物理学科的特点及大学物理先修课提供的教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3、挖掘物理学科特色,建立物理协会社团

  (1)完善高中学生社团制度建设。健全社团指导老师选拔、考核、评优、退出机制。争取学校政策资源,尽力将社团指导教师的工作量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中,将社团指导教师带领社团获得的成绩纳入到教师评优的考核指标中。

  (2)结合高考、开发资源,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和持续性。将高考、兴趣与社团活动进行进行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增强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参加是社团活动的重视程度。

  新高考与化学教学

  化学组:张俊

  研究新高考改革方案对化学教学的新要求,研究化学教学如何应对新高考方案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搞好化学教学、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十分重要。

  一、新高考方案中的化学学科

  1、化学学科的新高考模式。从浙江、上海等学校学生选考科目统计结果来看,化学选考人数居前。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与选择,是化学学科教师教学的动力,也是巨大的挑战。

  2、普通高中化学学科课程结构。高中化学学段、模块和学分规划如下:

  3、化学学科的价值取向及化学教育目标定位。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化学学科可结合化学单元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建立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从学生能获得怎样的思维技能、形成何种价值判断、获得哪些可迁移应用的方法等来研判和分析化学单元教学的意义,使得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得以具体化。在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认识角度、认识思路以及相应的认识方式,形成化学学科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从知识和技能本位到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型

  化学知识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化学教学是落实化学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达成化学学业质量标准的基本途径;化学学习评价是化学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诊断和发展功能。新高考强化对学生的科学视野、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培养。这次高考改革可供借鉴的经验很少,得“摸着石头过河”。

  1、引导学生科学选课。教师要从单纯的学科教学中适当转移视线,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把握化学与高校专业的对接和今后的就业前景,提升自身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个体指导,使学校课程建设变革更具专业化的趋向。

  2、把握和整合教学内容

  (1)研读“标准”,把握三个“度”。 教师要认真研读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把握好广度、深度、难度,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考什么、为什么考、怎么考,以期在教学中减少盲目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打破教材固有结构,整合教学内容。教师要注意区分教学内容中的合格性考试要求与等级性考试要求,在教学时,注意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合理控制内容及难度,设置分层分阶段教学目标,遵循从易到难、从合格性考试要求到等级性考试要求的原则。另外,教师要注意不同模块内容的适当整合,避免因等级性考试较现行高考时间提前、复习时间缩短造成的负面影响。

  3、积极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集教研组与备课组的师资力量,设计多样化的科学探究学习任务,结合具体的化学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开展分类与概况、证据与推理、模型与解释、符号与表征等具有学科特质的学习活动,注意设计真实情境下的不同复杂和陌生程度的问题解决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多样化方式解决问题。

  4、有效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化学学习评价包括化学日常学习评价和化学学业成就评价(主要有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是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重要链条,教师要紧紧围绕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旨,注重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学习任务与评价任务、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整体性、一致性设计。提问与点评、练习与作业、复习与考试等是有效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5、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命题教师要准确把握“素养”、“情境”、“问题”、”知识“4个要素在命题中的定位和相互联系,依据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的特点,结合学业质量标准各水平的要求,以及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试题的平均难度。

  三、新高考背景下的化学学科创新与拓展

  1、完善高中化学竞赛课程体系。组建竞赛辅导班子,精心选拔竞赛苗子,根据化学竞赛大纲(初赛和决赛)精选竞赛辅导教程,制定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体系;密切关注竞赛学生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为我校化学竞赛再续辉煌。

  2、加强化学实验探究。(1)基础性实验。围绕物质性质和反应规律的研究、物质的制备、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物质的检验等方面选取实验活动。(2)化学原理探究。从化学核心概念或基本原理中提出并选择研究性问题,开展有关实验活动。(3)化工生产过程模拟实验。以真实的化工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借助相关资料对化工生产的原理、流程进行复原和模拟。(4)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综合实验。围绕资源、能源、环境等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开展综合实验项目。

  3、着手“微课资源”。针对化学学科的重点、难点,做好包含教学视频、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等辅助教学资源。

  4.校本课程开发。从“化学与社会”和“发展中的化学科学”入手,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现实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并着力提高校本课程实施效率的目的。目前已与荆州市水务集团搭建学习平台,准备着手校本教材《自来水生产工艺》编写。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以下方式开展活动:进行专题讲座,开展社会活动,进行学习探究,举行竞赛,撰写小论文。期望学校能给予我们财力与信息的支持。

  新高考对化学教学带来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立德树人高度,看得高一点、深一点,视野宽一点,我们需要跳出高考,结合化学教学改革把压力变成动力,把挑战变成机遇,从而推动中学化学教学的深层次变革。

  新高考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生物组:刘仁宏

  随着2018级新生的入学,新高考在我校正式拉开了帷幕。新高考不仅仅是考试科目和招生模式的变革,更是教学方式和育人目标的变革。

  一、政策解读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之配套的是2014年开始在上海和浙江试点的国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高考)也将于2020年在湖北落地。本次改革在生物学科上的变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高中生物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生物学课程是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相关课程的延续和拓展。高中生物学课程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及创新实践能力。

  2、高中生物课程的新特点

  ①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②教学内容要聚焦大概念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生物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追求“少而精”的原则,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模块内容聚焦大概念,精简容量、突出重点,确保学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主动学习,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③教学过程要重视实践活动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高中生物的教学教程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或完成工程学任务,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而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探讨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3、相比2013版课程标准的几个变化

  ①课程目标的调整

  学科核心素养融合了原有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具体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②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的调整

  其中选修模块给予学校和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只要能够提高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充分自主地选择或编辑“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供学生完成最多4个学分的学习。

  ③课程标准新加入了“学业质量”的内容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可简单解读为“学习评价”,过去的高考招生制度让学校和教师只专注于指向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考试分数),这种评价偏重于对知识的检测,不适用于检测情感态度价值观。欧盟委员会在2010年进展报告中指出,应该警惕那种认为将相关科目纳入考试范围就能够落实对各项核心素养的评价的想法,因为态度、动机、性向等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要素是无法通过传统考试进行充分评估的。本次改革新增的“学业质量”部分对于指向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给予了相应的关注,形成性评价是可以促进学习的。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也指出,不要狭隘地看待评价,评价并不一定是思维和问题解决的最后一步。相反,在某些情况下,评价过程则很可能是获得新知的前奏,尝试新一轮领会和运用的开端,或作进一步分析和综合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和一些大型的研究机构也提出过“评价是促进学习的工具”的观念。

  二、应对措施

  1、调整观念,回归正确的人才观

  多年的高考备考,让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才观、育人观。只要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高分,老师就认为尽到了让他成才、成功的责任。新高考要求我们从关注“育分”到关注“育人”,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让教育回归本质,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按照“学业质量”要求,确立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生物学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为4个等级(四个维度)。根据我校实际,我们确立“学考”的教学标高为第3层次,确保学考合格率为100%;确立“选考”的教学标高为第4层次,保证95%以上的选考学生达到A及A 以上的等次。

  3、积极编写“校本教材”,保证开齐3个模块的选修课程

  目前生物组已经搭建了相应的编辑班子,正在紧锣密鼓地收集和整理资料,本学期末有望成册(讲义)。

  4、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找准适合我校实际的育人策略

  结合生物组申报的研究课题,在教中研,在研中学,以研促教,以研促学。

  5、用好新建的生物实验室,最大限度发挥实验室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从2013年,教育部为适应经济水平、科技水平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求,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成果,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课改)到本次全面改革,生物组全体老师一直坚持学习和主动改变,一直紧跟时代的脚步,一直在路上。

  新高考背景下的政治教学初探

  政治组:李君山

  湖北省于2018年全面实施新高考及新课程改革,这将引发学校课程重建、学生生涯规划、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教学管理变革等一系列问题的连锁反应。我们需要厘清改革的思路,及早做好应对的准备。

  一、新高考改革,到底改什么£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科技在变,教育也要随时代进步。高考改革的目的是要更关注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要随着社会和时代变化,去更新我们孩子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创新社会的要求。

  新高考改革核心之一是高考的内容改革,也叫科目改革。新高考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我们要积极关注。

  1、培养目标变化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政治学科更是德育的主阵地,国家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新课程标准将高中政治学科培养目标明确提炼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我们应当深刻理解和深入贯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2、教学内容变化

  新课程改革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课程内容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关内容。

  二、新高考来了,该做怎样的准备£

  结合政治学科和我校实际,本文仅就高考内容也就是科目改革,谈一点浅见。

  (1)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新高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选择空间。我们就要用足这个空间,我们一直抱怨,基础教育这样走下去路会越来越窄,但真正改革方案来了,虽然改革方案不完美,但至少也相对地为我们提供了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之下,一个真正有教育理想的人,必须用自己的教育理想把这个空间拓宽,而不是在这样一个方案之下,怎么样去想到更加功利的应对,获得更高的高考分数。

  (2)全面提升能力素养

  新高考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求更高,还在学生学科社团活动、职业规划引导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老师们需要不断充电,全面提升能力和素养,特别是要有个人所特有的长处和领域,以适应学生选课走班的需要。老师们应当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开设校本课程,在教中学和学中教,与学生和时代共同进步。

  (3)开发各类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拓展和补充,绝不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简单复制。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可以开发以下三类校本课程:

  一是必修教材提升型。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加强对重难点知识的深度理解及提升解题能力。老师们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对不同类学生的教学目标作分层解读,也可以对手中已有的高考题、模拟题等资源进行整理,还可以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整理,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是选修教材拓展型。结合选修教材和大学专业设置,我们可以开发《西方经济学》、《形式逻辑》、《国际政治关系》、《法律与生活》、《西方哲学简史》等课程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国家统编教材的理解,全面提升学生政治学科素养。

  三是兴趣爱好培养型。针对学生的不同爱好和高中政治课本知识,我们可以尝试开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如,《生活中的经济学》、《投资与理财》、《各国宪法赏析》、《经典审判案例赏析》、《国际关系演变史》、《生活中的哲学》、《哲学趣味故事》、《传统服饰文化》、《传统建筑赏析》、《中国茶文化》等等。

  (4)开展学科社团活动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活动参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思想政治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即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合我校实际和我组以往活动课的经验,我们可以组织这样一些学科社团。如,“寰宇时政社”、“模拟联合国”、“辩论社”、“模拟法庭”、“模拟听证会”、“模拟拍卖会”、“寻访最美荆州”等等。

  另外,我们还要积极关注学生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是老师以后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老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个性(人格),及将来想要报考的理想大学和职业的基础上,结合高考政策和当前及未来社会需求等因素,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增强自我认知能力,增强对大学,对专业的了解,提高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能力。

  新高考背景下的历史学科发展及教学策略

  历史组:刘志国

  深刻理解高考方案代表的政策和方向,重新建构出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及育人模式,是每一所高中学校在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选择”和思考方向。

  一、高考模式的变化带来教学理念的改变

  1、强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

  2、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突出以下课程理念的更新: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主动学习;从单一的课堂到回归生活;从强调分科到重视综合;从选拔性评价到以评价促发展;从狭隘封闭到走向国际理解。

  3、教育评价指标的多元化。高考命题将会充分考虑考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答题更多的自主发挥的空间,也可能设计出一些具有多元、多解答案的题目,以利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高考模式的变化带来教学方式的改变

  今后高考将改变原来的“3+X”模式,而采取“3+3”考试模式。历史是第二个3中的选考科目之一,新的高考方案突出扩大了“学生的考试选择权”,增强高考与学生高中学习全过程的关联度,即:全科覆盖、分类考查。考生可根据高校选科要求和自己的兴趣、志向和特长,从政史地理化生6科中自主选择3科参加学业水平等级考试,这样就给了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选择权利,从而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充分释放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三、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师的重新定位

  1、历史高考向来题目难度较大,考试分数偏低,而地理政治的题目相对得分较高。这样在选科过程中,很多考生尽管对历史很感兴趣,但出于分数的考虑,可能会放弃对历史的选择,而选择相对容易得分的其他科目,这对我们历史教学是非常不利的。在本次高考改革方案中,选考科目将实行等级赋分,也就是说选考科目考试成绩不以原始分数呈现,而是以原始分数为依据,在名次顺序不变的情况下,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这样就很好地避免了不同科目因试题难度不同而带来学科间不公平问题,从而让更多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放心地选择历史,而不用再担心因历史试题难度高而影响高考总成绩。

  2、新高考改革方案赋予了学生更大的课程自主选择权。原来的高考模式下考生只能在文科和理科之间作出选择,新高考模式下考生在课程选择上会出现多种组合,自主权更大。这样家长和考生在选科时除了考虑自己的兴趣优势及高校专业选科要求外,可能会从追求高分的角度出发,选择所在学校的优秀教师和优势学科。因此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们必须加大史学阅读,关注史学动态,提高自身的史学素养,以自己的学识和涵养引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学校教师间也要加强合作,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而打造出学校的优势学科,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加入历史学科的学习。

  3、慧眼识人,做好学生的“摆渡人”。 在原来的高考模式下,大多数学生在中学时代都无需考虑自己以后做什么,只要考个好大学就行。而新高考改革方案中在报考时采用的是“专业+学校”的模式,更突出了专业在报考中的作用。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选科要求不同,这就要求考生在中学时就要规划自己的专业,思考自己的人生。在这个规划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家长、老师和学校的帮助。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注意发现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的特长,把真正喜欢历史,并且善于学习历史的学生发掘出来,帮助学生做出理性分析,引导学生做好职业及人生的规划。

  4、摆正心态,做好走班选课的心理准备。在新高考“6选3”制度下,选课走班将成为一种常态。由于学科之间选修学生数量会存在差异,学科选修学生数量的变化必然导致对选科教师的需求量也处于一个动态变化中。可能因选修历史的学生少,历史教师出现富余,也可能选修历史的学生多,历史教师紧张,我们应该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以大局为重,摆正心态,坦然接受并正确面对新高考改革可能带来的岗位变化与调整。

  四、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研组的建设思路和努力方向

  1、学习新课标、了解新教材,关注新高考

  新课标下的高考改革将把测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强调研究性学习,将成为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又一方向。作为高考改革来说,未来考试的趋向将出现较多的开放性探究性的题目。新高考改革将可能在历史试卷中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和基本原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要求就是以评价促发展,因此评价学生的学习要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水平。近年考评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通常用这样的层次:(知道)是什么--有何异同--为什么这样--怎样认识--有何实际意义。因此,新高考改革将逐渐改变过去以踩分点评分的做法,代之以按考生的答题层次感给分。

  2、分层走班,尊重学生选择,体现因材施教

  教研组要结合本学科特点制定配套方案,各备课组根据选科情况和班级层次制订每学期教学计划和详细方案。每位历史老师则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和开展其他课前准备。

  3、加强学科内校本课程建设,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教研组集体讨论研究,决定以高一高二两个备课组为主力,开设校本课程,目前初步拟定的校本课程主题有《史料研读》、《红楼梦诗词鉴赏》、《国粹京剧赏析》等,课程的实施方案按学校要求进行。

  实行学生社团活动和学科建设的有效嫁接。丰富第二课堂,穿越历史时空,展示学生风采。沙市中学学生社团众多,经过教研组集体讨论研究,准备将“楚食社”等社团纳入历史学科组关联社团,探索活动组织,活动路径,活动内容和展示方式。

  新高考背景下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设计

  体育组:江来波

  2018年湖北省正式进入高考综合改革,为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与高考改革的衔接,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出2018级学生高中三年课程实施初步方案。

  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我们倡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出“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课程总目标,在认真学习、深入分析与研讨的基础上设计沙市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方案。

  一、课程目标

  通过高中三年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能掌握两项及以上运动技能(至少一项球类技能)并形成运动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二、校情分析

  1、场地设施:有现代化的多功能室内体育馆和400米田径场,室内乒乓球室摆放10张乒乓球台,舞蹈教室能容纳40名学生,室外篮球场12片,2个网球场,3个排球场,1个足球场和体操器械齐全,能保证分项教学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和韵律操(体育舞蹈、艺术体操、啦啦操等模块)六个专项班同时上课,互不干扰。

  2、师资力量:现有体育教师共11名,女教师2名。其中有专项教学篮球2名、足球2名、排球2名,韵律操2名、羽毛球1名、乒乓球1名、田径教练2名。老师们各具专业特长,和分项教学的专项对口,从根本上保证了分项教学的质量。

  3、分项教学模式:自2007年以来,我校体育课采取高一年级以行政班集体上课,高二年级填报志愿以走班制形式合理分成六个专项上课,每学期期末进行身体素质测试、专项技能测试。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2018级学生高中三年课程实施初步设计如下:

  1、必修模块:3学分。包括体能模块、体操模块、健康教育专题系列,各1学分。

  2、选修模块:9学分。包括篮球模块、足球模块、排球模块、羽毛球模块、乒乓球模块、体育舞蹈和艺术体操等。

  必修模块是每位学生必须学习的模块。《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健康教育专题系列必修1学分、田径类项目系列中至少必修1学分。基于体操运动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运动价值、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我校增加体操类项目(广播体操、跑操和基本体操等)必修1学分,因此必修模块的内容包括田径类项目、体操类项目和健康教育专题系列共3个学分。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以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爱好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运动项目作为学习内容。

  四、学分设置及教学组织形式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12学分,结合学校教学实际作如下设置:

  五、模块(体育课)成绩评价

  1、模块考试成绩结构

  模块成绩(满分100分)= 专项技能(40分)+ 体能测试(40分)+ 学习态度(20分)。说明如下:

  (1)专项技能(满分40分)

  根据各专项特点,设定2~4项考核内容,制定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任课教师安排阶段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给予学生技术分数。具体学习内容和考核标准以各专项老师制定为准。

  (2)体能测试(满分40分)

  体育课中学生需要参加体能测试,测试内容主要以耐力、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为主,分别是1000米(男)、800米(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50米跑、立定跳远、掷实心球。每学期体能考试四项,每项成绩为十分制,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换算成相应分数,四项成绩相加。如因本人原因未参加体质健康测试,则此项成绩为0分,具体测试内容及要求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3)学习态度(满分20分)

  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出勤、课堂表现等情况评定。出勤情况为15分其中旷课一次扣5分,迟到或早退一次扣三分,课堂学习表现为5分。

  2、考试办法

  (1)体能测试

  每学期考四项,分别在期中、期末各考两项,考试时间由专项老师随堂考,体能训练穿插在每节课以课课练形式训练。

  (2)专项技能考试

  每学完一个模块(18学时为一个模块),全年级学生在学校规定的时间进行专项考试,六个专项分场地同步进行,考试办法和评分标准由各专项老师制定。

  六、获得学分

  同时满足如下三个条件,即可获得所学模块规定的学分,否则不计学分。

  1、达到必要的学时。学生模块修习时间必须达到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课时的5/6,1学分为18学时,即1学分的修习时间至少15学时。

  2、修习过程表现符合要求。学生在模块修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等方面符合要求;否则,不能或暂缓获得相应模块学分。

  3、考试合格。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可申请补考,补考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补考不合格的,必修模块必须重修,直到合格为止。

  地理新高考政策解读及实施初探

  地理组:王翠娥

  8月17至19号,学校组织了面向全体老师的培训,几位专家的报告既有鲜活案例的支撑,又有精准理论的提升,为全体教师呈现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受到了专家对教育的热爱与赤诚。在新高考来临之际,我们要做的是顺势而为,以此为契机推动学科发展。在新名词、新事物、新信息不断涌现的今天,我们应不断充实、丰盈自己,与时俱进,做一个勇敢的弄潮儿。下面我就新高考地理课程有关事项、地理学科竞赛等作说明。

  一、读懂几点变化

  变化一:课程内容大变动(3+7--2+3+9)

  必修课程包含2个模块。《地理1》以自然地理为基础,适当融入地球科学的内容;《地理2》以人文地理为基础,适当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容。选择性必修课程有3个模块。《自然地理基础》是对《地理1》的加深,使这两个模块构成“T”字型;《区域发展》是对《地理2》的拓展,围绕人地协调以案例分析的方式继续展开。《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是全新的一个模块,是从地理角度落实国家安全教育的举措。

  必修两个板块和选择性必修三个板块共包括49条课程标准。与200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相比,在本次课标确定的标准中,创新的标准11条,占课程标准总数的22.4%;部分创新的标准21条,占42.9%。传统的标准17条,占34.7%。本次课标修订显著创新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海洋地理、国家安全、石油安全、碳减排国际合作、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地理信息技术、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等方面。

  变化二:教学建议

  新版课程标准表述内容与文字大大精练,对实验版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地理观念、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教学方式、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三条内容进行了删减与修订,融入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中。

  同时,新版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强调重视问题式教学,即以问题整合内容,以问题为引领,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促进思维、增进能力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变化三:评价建议

  新版课程标准“评价建议”强调思维结构评价。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明晰地理概念、增强地理判断、地理推理的能力,关注学生思维。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关注学生的认知思维方式以及学生个体差异,如采取开放式提问,促使学生思维清晰可见;使用结构化评价方案,尤其提出思维水平分为无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并且做出详细说明,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

  其次,新版本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还强调表现性评价,指明在演示过程、实验与调查过程、科研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评价,一改过去三维目标评价模式。随着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学评价建议在原来三维目标评价基础上,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展开。表现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真实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字、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应用知识、整合知识、决策交流等能力的形成,主要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内容渗透。

  变化四: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实施建议中新增的特色便是增加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评价目标:以素养为命题立意,以学业质量为命题基础。

  评价框架的制定:核心是确定测评地理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三个维度分别是测试内容、具体任务、试题情境。

  结果反馈:以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特征为依据,反馈结果应结合具体任务反应实质内容。

  总体而言,两版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有许多共同点,也具有差异性。一方面,两版本课程标准有“持续发展”和“一脉相承”的态势;另一方面,新版本又有许多创新和突破,这是地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化,符合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本次修订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育人质量的提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完善。

  二、学科拓展性课程设想

  (一)校本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定位

  加强地理学习能力和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是地理校本课程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和突破口,把校本课程定位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以能力培训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的选修课、活动课教材的层面上,既可以避免内容上和统编教材的冲突与雷同,又可以充分发挥灵活机动的设计思路,对统编教材的内容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予以有机补充。

  (二)校本课程教材的设计思路

  作为选修课、活动课的校本教材,其设计思路上应该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作为贯彻新课标新理念的有利途径和阵地,为选修活动课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教材依据和方案参考。

  1、内容的选择。一是以统编教材作为参考,着眼点放在对统编教材的补充和拓展上,也可完全脱离统编教材的影响,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而编排内容。二是内容的选择要为实际操作留下足够的灵活空间。即各板块之间可以相互独立,便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取内容组织教学活动。

  2、教材的形式以活动思路设计方案为主。设计出活动主题、形式、要求和基本步骤,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观察、收集、整理、交流中逐步获得,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习惯和能力训练是编写设计教材时应该着重思考的内容与着眼点。要克服仅仅对知识的加深讲解和陈列式的习惯方式,并对同一个内容尽可能设计出几套相应的方案供选择参考。

  3、初定内容:大学先修教程地质地貌学,包括岩石的辨认、野外实践活动、天文观测、生活地理讲座等。

  三、学科竞赛

  1、组织高一地球小博士竞赛,已经有成熟经验。

  2、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英文名为Chinese Earth Science Olympiad,缩写为CESO),这是面向全国中学生的地球科学竞赛活动,旨在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激发中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球科学的能力,为参加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做准备;同时为对地球科学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中学生提供进一步提高的机会,以发现、培养和选拔一批地球科学青少年人才。

  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分为赛区初赛和全国决赛,最终选拔出国家集训队成员,从中选拔四位成员代表中国参加一年一度的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

  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IESO)迄今为止一共举行了12届竞赛。每届IESO均有包括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在内的数十个国家参赛,影响力巨大。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主要考察和测验中学生对于地质学(含地貌学)、地球物理学、地震学、气象学、海洋学、天文学和环境科学等地球科学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我校地理组共10名教师,年龄结构合理且偏年青化,他们思维活跃,踏实肯干,业务素质较强,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地球科学竞赛。

  地球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第二届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即将举办之际,在新高考背景下,沙市中学适时加入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彰显优势,有利于我校占领新高考的制高点,把沙市中学这张教育名片擦得更亮。

  新高考环境下的技术学科教学和学生科技活动

  科技实验中心:黄燕平

  湖北省在2018年开始实施新高考招生改革方案,根据新的高考方案技术学科(含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是考查科目,不在高考选考科目之内,但这不表示技术学科不重要,相反我认为在新高考下技术学科将大有所为。

  虽然技术学科在湖北省还不是选考学科,但他在高考录取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观察其他新高考先行省份,如浙江省的高考录取采用三位一体招生,高校依据考生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其中综合素质评价成绩中技术学科和科技类竞赛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各个高校(特别是清华,北大等名校)在综合素质评价成绩中把学科竞赛和科技类竞赛的权重定得很大;在教育部正式承认的和高考、自主招生有关的竞赛是学科竞赛(数、理、化、生、信息技术)和科技类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等),其中技术学科占有重要地位。

  一、新高考下的技术学科教学

  1、学科实践性的认知

  技术这门学科,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就目前来说,多数就业岗位需要技术,多数企业看重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无论是高职还是本科毕业生。工业设计和数字媒体专业,非常看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在高中阶段动手能力强,对大学的专业学习有帮助。技术让学生对基础的产品有初步了解。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重在理解技术与设计,学习设计的过程,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设计,学习运用技术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问题。

  2、学科综合性的认知

  新高考下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可以整合。计算机科学最初的理论基础是数学、逻辑学、物理基础和电子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它越来越多地与其它学科发生密切的联系,如语言学、心理学、工程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材料学、光学、生物学等等,也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发展。所教知识包括多媒体、编程、算法、计算机基础等各方面知识。有很多时候某一块知识点会结合多个学科,例如算法编程,必须有数学的计算逻辑思维,也要有通用技术的环节与步骤。通过一系列综合才能解决相关问题的求解。技术教研组将和艺术组合作,开设电脑艺术设计选修课。

  二、选修课、学科活动和校本课程建设

  技术学科开设学科活动和校本课程建设应该和新高考挂钩,技术学科和与新高考有关的竞赛活动有信息学奥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我校招标开设与之相关的学科活动和校本课程,如简易机器人制作、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等,这些课程是技术学科的选修课,有相关的配套教材,但这些教材不一定适合新高考的需要。我们应该根据新高考的实际和信息学奥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的需要,编写新的校本教材。

  开设选修课和学科活动,重要的目的是选拔学校参加信息学奥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的学生,特别是信息学奥赛队和机器人代表队的选手。

  三、学科社团建设

  根据新高考政策和与新高考有关的竞赛活动(信息学奥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成立相关的学科社团,如电脑艺术设计社团、机器人社团、多媒体社团、小发明社团等。

  四、加强信息学奥赛教学

  随着高考改革的开展,各校对奥赛教学也日益重视,各校对信息学奥赛也和数、理、化、生奥赛一样重视起来,对我校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加强学生的选拔。和别的奥赛学科相比,信息学奥赛的学生的选拔一直是很落后的。奥赛班的从来没有参加信息学奥赛,参加的学生都是平行班的学生。现在要加强信息学奥赛教学,要提升参赛学生的整体水平。

  其次,还要加强我校信息学奥赛教练的水平,除自己加强学习外,还要参加外出培训。

  最后,要加强信息学奥赛的教学管理,制定好教学计划和常规教学管理,加强课堂纪律管理。

  五、认真搞好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体育总局、知识产权局、自然科学基金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一项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开展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我校学生获得过全国三等奖2项,省一等奖11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0项,成绩在湖北省高中名列前茅。我校还获得了2016年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教育创新优秀学校”称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教育部正式承认的高考自主招生有效的科技类竞赛。

  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由中央电化教育馆和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我校共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2项、省一等奖7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12项。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是教育部承认的自主招生有效的比赛。在新高考政策下,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将越来越重要。为提高以上比赛的水平,我校应该从各方面综合采取措施,如选修课、校本课程建设、学科社团建设、学科活动和科技节等。

  1-4中缝

  他们以为子弹将会让我们沉默,但他们失败了。那一沉默中响起了成千上万的声音。恐怖分子以为他们能够改变我的目标,阻止我的理想。但是我的生活没任何改变,除了:已逝去的懦弱、恐惧与无助。坚定、力量与勇气诞生了。--马拉拉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严复

  我们常讲,人应该吃一堑,长一智,但这只是愿望,事实是,具有这种宝贵素质的人总是少数,而多数人的人生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摔跤,而且摔跤的姿势都一模一样。--武志红

  这世上最可悲的一件事,便是穷尽心思地追寻一样东西,最后却离当初越来越远。明明是想挨得近一些,再近一些,却不知到底哪里出了差错,就这样渐行渐远。--苏寞

  教育是最个性化的事。教育的对象一定是一个人,就是受教育的那个人。所以教育是为了受教育者本人。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一辈子过得愉快、丰满、有意义,不白活。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茅于轼

  家的定义不是房子,家的定义应该是一个有爱你的人,有你的父母,有你的童年,或者有你新婚的妻子,有你生活奋斗的痕迹,你的所有的人生,在一个小小的范围发生了,那里就是你的家。--席慕蓉

  生活被理解只能通过回顾,但面对生活必须要向前看。--索伦·克尔凯郭尔

  以前爱看的节目,现在不爱看了;以前崇拜的偶像,现在不崇拜了,可能表示我们的人生迈向了新阶段。曾经迷倒你的,那些人的魅力或智慧,都只是你人生的阶梯,你一旦踩过它而往上,回头看时,你会诧异那阶梯既不亮眼,也不崇高了,因为你已越过它。--蔡康永

  记忆有三种面孔,你的一面,我的一面,和最真实的一面。--罗伯特

  我曾以为生命中最糟糕的事,就是孤独终老。其实不是,最糟糕的是与那些让你感到孤独的人一起终老。-- 罗宾·威廉姆斯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雨果

  没有专注力的人生,就仿佛大睁着双眼却什么也看不见。-- 村上春树

  人生总是很累的,你现在不累,以后就会更累。--石康

  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借助于人为的戏剧,因此在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界。--张爱玲

  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沈从文

  死者不像生者那样极易失去爱,他们珍藏着我们的爱,直至我们也化为黄土。 --莫里斯·梅特林克

  所谓活着并不是单纯的呼吸,心脏跳动,也不是脑电波,而是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要能看见自己一路走来的脚印,并确信那些都是自己留下的印记,这才叫活着。 --东野圭吾

  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生活,一切外界的诱惑与热闹对于他就的确成了无关之物。 你的身体尽可能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尽可以在红尘中起伏,关键在于你的精神一定要有一个宁静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你就能成为你奔波的身体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周国平

  2-3中缝

  新高考推进:高中资源配置“挖潜”

  张军凤

  由新高考改革所引发的普通高中资源配置问题,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由实施选课走班教学所引发的资源配置问题。新高考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优势、职业发展取向和报考高校要求,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作为等级性考试科目。“6选3”的科目选择方式给学生提供了20种组合,凸显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与此相适应,学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施选课走班教学就成为必然。由此引发的资源配置问题包括:(1)学校对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教师的需求情况和实际配置情况;(2)学科功能教室、教学实验设备、电教器材等教学资源的需求情况和实际配置情况;(3)因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工作量上的差异,而产生的教师绩效工资重新配置情况。

  二是由取消文理分科、高校选考科目设置和普通高中学生高考科目的选择与组合所引发的资源配置问题。由于新高考取消了文理分科,高校必须分专业(类)或学科门类提出较为合理的选考科目要求,以作为普通高中学生选择等级性考试科目、开展生涯规划和报考专业与院校的重要参考依据。由此引发的资源配置问题包括:(1)生涯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情况;(2)生涯规划导师的配置情况;(3)学生选择的等级性考试科目在三年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上的分配情况。

  三是由综合素质评价将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发挥“参考”作用所引发的资源配置问题。新高考探索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录取机制,即高校招生录取依据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此引发的资源配置问题包括:(1)为丰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强化学生参加“综评招生”中的优势,学校开设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学校特色课程(或特色活动)和校本课程的情况;(2)服务于学生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与实践等活动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情况;(3)普通高中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网络管理平台的情况。

  如果从“配置主体”角度来说,普通高中的资源配置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普通高中的资源配置,二是普通高中自身的资源配置。普通高中解决新高考所引发的资源配置问题,在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资源保障之外,根本在于普通高中提高自身“挖潜”和创造条件的能力。

  普通高中学校应完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选课走班、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及编排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增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丰富学校课程资源;要适应新高考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团队化建设,建立选课走班教学核心团队,生涯规划指导团队,学生导师团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和生涯规划课程研发团队,选修课授课团队等,以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要结合本校实际,不断扩大课程选择范围,完善课程结构,让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这一新高考理念真正落地。

  (作者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5-8中缝

  新高考如何更好地引导教学

  吕文清

  高考不仅牵涉到近1000万考生的出路,也关乎全国近2亿中小学生及幼儿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我国的高考承担着“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三大功能,其中引导教学是核心和基础功能,决定数代人的素质、能力和“内芯”如何塑造的问题。那么,高考改革会带来教与学方面的哪些改变£学校该如何应对这些新的挑战£

  作为一项系统改革,新高考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高考如何跟课程标准对接的问题。今年教育部考试中心仍然发布了《考试大纲》,作为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虽说考试大纲参照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但是内容、范围、深度、落点、效能等方面仍存在差异,这势必会影响课标的完整执行和教学取舍,进而影响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

  二是高考如何跟中小学教学资源匹配的问题。新高考最具革命性的地方是增加了“选择”空间,考试科目、考试次数、高校录取专业的选择性,要求高中走班选课。为了与之“衔接”,甚至部分小学、初中也开始走班选课,这导致各地教室、教师告急,再加上智能排课、管理跟不上,选课指导不到位等,凸显出了中小学资源结构、空间规划、信息化建设、教师团队等方面的短缺和错位。

  三是高考与中小学课程教学评价的一致性问题。教育目标、教学和评价三者的高度一致,是教育整体效能良好发挥的前提。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努力构建了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多元评价等基本框架,但高考作为一种具备高利害关系的终结性评价,主要以纸笔测验分数决定取舍,而纸笔测试效度又多局限于考查记忆、理解、解题能力。这样高考评价与刚刚建立的新的中小学评价体系不完全“同框”,中小学评价体系势必被弱化、虚化,轻则导致各阶段价值取向不一,重则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当然,这是以前就存在的矛盾,但新高考应该更关注这个关键问题的解决。

  四是高考如何引导教学重心转换升级的问题。进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原来那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的说法已经行不通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创意、创新、创造性等方面素质,这些属于更深层的知识、更高阶认知范畴,需要中小学教学要特别关注知识组织、联结、加工、迁移能力培养,重在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解决真实问题。而高考受集中纸笔测试的局限,更多考查学生的记忆、理解、知识掌握、解题技能等基础认知能力,这不利于引导中小学教学重心向高阶认知能力、创新能力的转换,也不利于引导跨学科、综合探究、项目学习及培养模式的优化,难以支撑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新高考在教学方面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哪里£

  一是强调必备知识考查,引导中小学做好常规教学。和以往高考相比,新高考强调“必备”二字,旨在强调核心知识,强调知识结构,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底料”。从小学到高中各学科都有若干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支撑着若干学科概念,这些知识是形成学科观念、思维、能力、素养及文化的原点和基础,也是通识教育的底层结构。

  二是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引导中小学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和以前的高考相比,新高考将注重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这些都是人长远发展的关键能力,是未来过完满生活和发挥潜能的“支架”。

  三是融入学科素养,引导中小学落实核心素养。例如语文阅读考什么怎么考£题量将大幅度增加,突出考查阅读的核心素养,强调获取信息、推理判断、评价思考等要素和水平。考生如果没有达到一个流畅阅读者的水平,可能会出现不会提取关键信息、不会整体联系、不能深层理解等问题,很难得高分。写作也是这样,往往给出大量材料,考生需联系所学知识,调取生活经验,建立背景知识,才能恰当而有说服力地表达。这些支持人的学术发展、专业提升和取得终身成就的核心素养,不是靠一时的“题海战术”就能培养的,需要日常的课程教学予以承载。

  四是增加选择机会。这是新高考改变最突出的方面,不但增加了考试科目、考试次数和科目组合的选择,而且增加了高校录取的专业选择、综合素质评价的个性选择等。这在本质上将触动多年不变的中小学统一教学流水线。

  怎样发挥好高考指挥棒的导向功能£

  要想发挥好高考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应该从高考指挥棒向哪儿指和中小学如何快速响应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具体建议有五点:

  一是课程标准与考纲合一,保证教育目标与高考评价的一致性。应以课程标准为基本框架范围,根据标准和评价双功能进行修订,细化目标表述和评价要素,增强操作性,同时也要把大学对新生的素质要求融入进来,同时满足高考评价指引功能。

  二是以“以评促教”为轴心,强化大中小学联动。把高考评价的理念贯穿到中小学及幼儿园课程教学之中,实现大中小学课程贯通,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对接,教学形式相互衔接。这样,学生搞好日常各项学习和活动,就是最有效的备考,早期各种规划和选择,就是对高考选择的尝试。

  三是建立大学先修课程体系与机制,打通高中与大学的通道。根据我国教育管理高度集中的情况,由教育部牵头研制大学先修课程框架及实施系统,作为高中与大学衔接、过渡的切实链接。

  四是优化高考命题指向,支持核心素养发展。命题技术层面也很关键,在整体优化命题考查的点位、呈现方式、逻辑链条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有序地加大跨学科、非结构性问题、不确定的问题、创新性问题、真实情境、深层理解方面等考题的比例,把必备知识的考查尽量融合在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考查题目之中,深度体现教育目标提升、基础阶段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变革、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和要求,让高考命题更具合目的性和内在一致性,进一步增强评价效度,更好地适应国家人才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需求。

  五是高考工作重心下移,增强中小学的反应能力。高考“引导教学”的功能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必须各学段协同作战。现在高考政策制定和工作统筹,高等学校参与得多,在命题、招生、录取层面下力量多,而对中小学的参与度、衔接度及准备度、完成度关注不多,把中小学置于被动接受和被评价检验的地位,以至于好多中小学校长、老师不能准确把握高考意图、操作要领及应对要求。

  除了上述采取大中小联动措施之外,还建议把高考政策、评价内容方式、命题框架等作为研修课程,纳入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体系之中,让中小学教师早知道考什么、怎么考、为什么考,深层理解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逻辑关系,以利于各区域、各中小学做好自己的顶层设计,提前有序解决好走班选课、生涯规划、专业指导、综合素质评价及新常态教学等工作,让新高考在引导教学方面发挥更大的功效。

  (作者单位:中关村学院学术委员会原负责人)

  6-7中缝

  新高考如何更好地引导教学

  吕文清

  高考不仅牵涉到近1000万考生的出路,也关乎全国近2亿中小学生及幼儿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我国的高考承担着“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三大功能,其中引导教学是核心和基础功能,决定数代人的素质、能力和“内芯”如何塑造的问题。那么,高考改革会带来教与学方面的哪些改变£学校该如何应对这些新的挑战£

  作为一项系统改革,新高考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高考如何跟课程标准对接的问题。今年教育部考试中心仍然发布了《考试大纲》,作为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虽说考试大纲参照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但是内容、范围、深度、落点、效能等方面仍存在差异,这势必会影响课标的完整执行和教学取舍,进而影响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

  二是高考如何跟中小学教学资源匹配的问题。新高考最具革命性的地方是增加了“选择”空间,考试科目、考试次数、高校录取专业的选择性,要求高中走班选课。为了与之“衔接”,甚至部分小学、初中也开始走班选课,这导致各地教室、教师告急,再加上智能排课、管理跟不上,选课指导不到位等,凸显出了中小学资源结构、空间规划、信息化建设、教师团队等方面的短缺和错位。

  三是高考与中小学课程教学评价的一致性问题。教育目标、教学和评价三者的高度一致,是教育整体效能良好发挥的前提。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努力构建了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多元评价等基本框架,但高考作为一种具备高利害关系的终结性评价,主要以纸笔测验分数决定取舍,而纸笔测试效度又多局限于考查记忆、理解、解题能力。这样高考评价与刚刚建立的新的中小学评价体系不完全“同框”,中小学评价体系势必被弱化、虚化,轻则导致各阶段价值取向不一,重则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当然,这是以前就存在的矛盾,但新高考应该更关注这个关键问题的解决。

  四是高考如何引导教学重心转换升级的问题。进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原来那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的说法已经行不通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创意、创新、创造性等方面素质,这些属于更深层的知识、更高阶认知范畴,需要中小学教学要特别关注知识组织、联结、加工、迁移能力培养,重在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解决真实问题。而高考受集中纸笔测试的局限,更多考查学生的记忆、理解、知识掌握、解题技能等基础认知能力,这不利于引导中小学教学重心向高阶认知能力、创新能力的转换,也不利于引导跨学科、综合探究、项目学习及培养模式的优化,难以支撑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新高考在教学方面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哪里£

  一是强调必备知识考查,引导中小学做好常规教学。和以往高考相比,新高考强调“必备”二字,旨在强调核心知识,强调知识结构,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底料”。从小学到高中各学科都有若干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支撑着若干学科概念,这些知识是形成学科观念、思维、能力、素养及文化的原点和基础,也是通识教育的底层结构。

  二是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引导中小学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和以前的高考相比,新高考将注重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这些都是人长远发展的关键能力,是未来过完满生活和发挥潜能的“支架”。

  三是融入学科素养,引导中小学落实核心素养。例如语文阅读考什么怎么考£题量将大幅度增加,突出考查阅读的核心素养,强调获取信息、推理判断、评价思考等要素和水平。考生如果没有达到一个流畅阅读者的水平,可能会出现不会提取关键信息、不会整体联系、不能深层理解等问题,很难得高分。写作也是这样,往往给出大量材料,考生需联系所学知识,调取生活经验,建立背景知识,才能恰当而有说服力地表达。这些支持人的学术发展、专业提升和取得终身成就的核心素养,不是靠一时的“题海战术”就能培养的,需要日常的课程教学予以承载。

  四是增加选择机会。这是新高考改变最突出的方面,不但增加了考试科目、考试次数和科目组合的选择,而且增加了高校录取的专业选择、综合素质评价的个性选择等。这在本质上将触动多年不变的中小学统一教学流水线。

  怎样发挥好高考指挥棒的导向功能£

  要想发挥好高考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应该从高考指挥棒向哪儿指和中小学如何快速响应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具体建议有五点:

  一是课程标准与考纲合一,保证教育目标与高考评价的一致性。应以课程标准为基本框架范围,根据标准和评价双功能进行修订,细化目标表述和评价要素,增强操作性,同时也要把大学对新生的素质要求融入进来,同时满足高考评价指引功能。

  二是以“以评促教”为轴心,强化大中小学联动。把高考评价的理念贯穿到中小学及幼儿园课程教学之中,实现大中小学课程贯通,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对接,教学形式相互衔接。这样,学生搞好日常各项学习和活动,就是最有效的备考,早期各种规划和选择,就是对高考选择的尝试。

  三是建立大学先修课程体系与机制,打通高中与大学的通道。根据我国教育管理高度集中的情况,由教育部牵头研制大学先修课程框架及实施系统,作为高中与大学衔接、过渡的切实链接。

  四是优化高考命题指向,支持核心素养发展。命题技术层面也很关键,在整体优化命题考查的点位、呈现方式、逻辑链条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有序地加大跨学科、非结构性问题、不确定的问题、创新性问题、真实情境、深层理解方面等考题的比例,把必备知识的考查尽量融合在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考查题目之中,深度体现教育目标提升、基础阶段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变革、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和要求,让高考命题更具合目的性和内在一致性,进一步增强评价效度,更好地适应国家人才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需求。

  五是高考工作重心下移,增强中小学的反应能力。高考“引导教学”的功能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必须各学段协同作战。现在高考政策制定和工作统筹,高等学校参与得多,在命题、招生、录取层面下力量多,而对中小学的参与度、衔接度及准备度、完成度关注不多,把中小学置于被动接受和被评价检验的地位,以至于好多中小学校长、老师不能准确把握高考意图、操作要领及应对要求。

  除了上述采取大中小联动措施之外,还建议把高考政策、评价内容方式、命题框架等作为研修课程,纳入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体系之中,让中小学教师早知道考什么、怎么考、为什么考,深层理解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逻辑关系,以利于各区域、各中小学做好自己的顶层设计,提前有序解决好走班选课、生涯规划、专业指导、综合素质评价及新常态教学等工作,让新高考在引导教学方面发挥更大的功效。

  (作者单位:中关村学院学术委员会原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