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坎文摘》第28期]对"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推广的反思
作者/来源: 万 伟(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发表: 2010-12-17 21:39:48    浏览: 5557 次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当前,在国内比较知名的教学改革模式有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这些教学改革模式起步都较早,参与改革的学校原来的基础都很薄弱,改革的力度很大,也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由于这些模式收效明显,在全国各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纷纷组队前往考察学习,想要了解他们教学改革成功的奥秘。

  在学习这三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各地区和学校也纷纷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建构起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江苏省内,比较有影响的有南通如皋的“活动单导学”、徐州大市推行的“全员参与型教学改革”、泰州市推行的“主体参与模式”、连云港市的“三案六环节”教学改革等,还有很多学校纷纷在效仿并改良的“导学案”、“助学稿”等,相关的教学改革真的是此起彼伏,风起云涌,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教学改革的热潮。

  这些教学改革热实验有很多的共通之处,大多着力解决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都属于“先学后教”类的教学改革范畴,同时又各具自身的特色与创新。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什么这种类型的教学改革模式会受到大家的普遍推崇,这些教学模式有什么值得肯定和推广的地方,又可能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推广和借鉴此类教学改革的经验,笔者试图做一些比较、思考和研究。

  一、“先学后教”类教学改革模式成功的关键

  先学后教类教学改革模式,可以说各具特色,但也有许多共性,他们的共同点或者说这一类教学改革模式之所以能取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功,其内在的合理性有:

  1.改变了深层的课堂教学结构

  这一类教学模式无一例外地改变了当前课堂教学的深层结构,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稳定秩序。虽然课改经过了多年的实践,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程序基本上还是遵循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以教师的“教”为主线,以教材为中心。而“先学后教”类的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是截然不同的。走进教室,人们都能感觉到传统课堂秩序被打破后的震撼,整个课堂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课堂教学的氛围完全变了,学生前所未有的活跃与紧张。教学终于由“教”为主线转变为以“学”为主线。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比如洋思中学一开始就提出“课堂作业必须保证15分钟”,后来又提出“教师讲课的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学生学的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而在其他学校,教师虽然鼓吹着“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其实由于教学任务或时间的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却一再被边缘化,随意化。

  2.基于方法指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一种日常状态

  此类教学改革都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上或课前都有一个学生自学或预习的过程。这一理念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自主学习。北京海淀区的一所学校曾做过调查,结果发现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学生不喜欢进行自主学习,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所以,如果不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习惯,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大多流于形式,效果也不佳。而这一类教学改革实验都通过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要求等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比如说东庐中学的讲学稿,里面其实也隐藏着一条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指导主线在里面,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提升也十分显著。同样,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学生愿意学,有了学的动力,也知道怎么学,掌握了学的方法,通过当堂检测、反馈,学生还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这样就真正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从原来的“悬在空中”变成了“落到实处”。

  3.目标明确,及时反馈,形成完整的“教学回路”

  这一类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相对固定,基本上都包括了明确目标——自学预习——合作交流——展示反馈——总提升这样几个环节。因为课堂教学的程序相对固定,在每一个环节做什么,学生已经养成了基本的学习习惯和合作默契。以前的课堂教学可能很多学生都是“东郭先生”,滥竽充数,而现在每一位学生基本上都要在课堂上展示和交流自己的学习情况,所以,学生的学习任务在课堂上基本都能及时完成。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教师拼命讲,学生默默地听,学得怎么样,有没有掌握老师心里是没什么底的。为此,这一类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回路”,每一堂课通过及时的展示和反馈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4.促进教师合作和集体备课,但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明显弱化

  虽然,在这类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反馈环节还是体现得比较充分的,特别是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如皋的“活动单”凝聚了教师集体的心血与智慧,有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教育的均衡水平,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但是由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相比较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明显弱化。经常有听课者要花好一段时间才能在课堂中找到上课的教师,也就是说“教师”已经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也因此有不少人提出“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不到彰显,教师变得不再重要,任何人似乎都可以替代教师的角色一样”的疑问。这也是这类教学模式容易受到质疑的地方。

  二、“先学后教”类教学改革模式兴起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了若干年以后,先学后教类的教学模式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这一现象本身值得我们深思。这其实与新课程改革发展的特定的时代背景是紧密相关的。

  1.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操作、技术层面的教学改革思路

  自2001年秋季,第八次课程改革在我国推开以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就开始逐步深入人心。特别是新课程所强调的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更是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认同。所以课改初期,我们看到了很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形式,这些形式的出现似乎开始改变了课堂的教学面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这些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往往是标签式的、形式化的教学现象,并没有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实质性的变化,教学中的问题依然存在。于是,人们开始摆脱形式的束缚寻求教学的“质量”、“实效”。为此,在这一阶段,关于教学有效性的讨论开始了新的热潮。

  “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的代表之一——洋思中学的教学改革经验虽然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了广泛的影响,但是,在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改革陷入低迷的时刻,这样一类教学改革模式无疑为大家带来了一种实践启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主要是一种理念,在实践中究竟要怎样操作,人们缺乏操作层面、技术层面的支持和借鉴。而“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以其极强的操作性和清晰的教学流程将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了教学的深层结构之中,而不再是一种游离在外的表面形式。通过实践的探索和证明,这样一类教学改革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都是有着明显的效果的。

  2.“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中核心的问题

  教学中有很多需要协调的关系与问题,但是,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中,我们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核心和基础,课堂教学一定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但是,当前我国的课堂教学中,最大的矛盾和问题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再加上大班额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根本就不敢放开,就怕权力下放后无法控制教学秩序,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主要解决的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为此,这样一类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利于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课堂教学问题的。它以自己的教学改革实效为大家展示了一副崭新的教学图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一个人在课堂中都非常活跃而紧张,但课堂教学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混乱,相反,由于教学流程的清晰和明确,课堂教学张弛有度,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当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被解决以后,课堂教学中其他的问题和矛盾都有了得到解决的坚实基础。为此,这也是为何“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如此受推崇的深层原因,这样一种模式符合了我国当前教育教学的现状和要求。

  三、“先学后教”类教学改革模式推广问题分析

  “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自出现以来,其收效非常明显,实践影响深远,但同时,也一直遭受着各种争议和批评。甚至有不少人会认为,这是落后地区、落后学校的落后经验。但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这一类教学模式有其合理的要素在里面,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关键要跳出模式看模式,通过现象来分析其背后存在的问题。

  1.两种不同推广思路的“利”和“弊”

  目前,在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教学经验的推广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思路就是给定一种相对统一的操作模式,在区域中进行推广。比如说南通如皋地区的“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推广就是这种思路。这种推广思路的优点在于操作性强,推广速度快,见效明显,而且很快就在当地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实践、研讨的氛围。缺点在于教师在心理上本能地排斥某种统一的模式,特别是优秀的教师更是如此。而且由于模式相对统一,还面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特点,如何彰显教师教学风格的问题,如何根据学生思维发展、情感发展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的流程,如何有效地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等一系列的问题。

  这种推广思路的一系列缺点都导致了其广受争议,但目前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其实如皋的活动单导学在推进过程中其实已经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是“入模”阶段,这一阶段的学校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对活动单导学模式进行模仿,所以教学流程会显得比较呆板和机械。第二是“适模”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不断在实践中修正、改善这一模式的活动模型和具体的教学环节,对这一模式不断进行技术层面的调试。第三是“出模”阶段。特别是一些基础好,水平高,实践积累比较深厚的学校,已经开始摆脱“活动单导学”的外在形式的束缚,而是自觉贯彻其中的教学理念,吸收其中的精华成分,并且将其内在理念拓展到课堂教学之外,体现在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之中。

  第二种思路是不给出统一的模式,但要求学校吸取相关模式的精华,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创新教学改革模式。比如我省徐州市所推行的“全员参与型教学改革”。这种推行思路的优点是容易为一线学校和教师所接受,给予了学校充分的自主创新的空间。这种思路的缺点是因为没有统一模式,所以实践操作性不强,推广速度慢、冲击力小,见效慢,而且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学校往往无法准确把握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的精髓,从而出现了很多低效的教学改革样式。

  其实不管是那种推广思路,都是各有利弊。第一种思路在实践中要经历一个“先收后放”的过程,先给出一种模式,然后让学校在此基础上创新。第二思路要经历“先放后收”的过程,一开始不强调模式的同统一,但当学校生成各种教学样式的时候,一定要进行比较、分析和优选的过程。而且不管以何种思路学习和借鉴“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都必须紧紧抓住这类模式的精华和核心:

  第一,先学后教。这是这一类教学改革经过几轮的实验所证明的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不管以何种形式推广教学改革经验,这一点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和保证的必要教学环节之一。

  第二,小组合作。这是特别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在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如何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课堂,并在课堂中展现自己,除了小组合作之外,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明确教学目标,当堂反馈学习结果。这是保证教学效率,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重要保证。

  不管课堂教学有没有统一的模式或者流程,以上三个要素是我们在任何的课堂教学中都要尽量体现和保证的教学环节,也是我们取得教学成功的基础性环节。

  2.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仍处于教学改革的初级阶段

  先学后教类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变式与创新,大家都想进一步完善这一模式,比如说有的学校想通过学案的个性化、选择性、层次性来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比如说如皋的活动单导学体现了板块式活动设计的思想,连云港的“三案六环节”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思想。这些尝试其实也反映出“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其实还处在教学改革的初级阶段,他只是解决了“教”和“学”的关系问题,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还没有深入展开。比如说在自学预习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在小组合作中,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深度参与?在反馈交流环节,学生除了交流做题的结果之外,如何交流学生的思维过程?总的来说,教师还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思维过程于特点的研究,缺乏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这一模式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3.不同类教学模式应该优势互补

  一类教学模式只能侧重于解决一类教学问题,“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也是如此。寄希望于这样一种模式来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每一种模式都有其优势和弊端,所以在实践运用中,我们要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模式来解决教学中的各类问题。比如说我省无锡市宜兴初级中学推行的“结构”—“建构”模式,它主要想解决的是教学中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显然,这一模式与“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不属于同一类型,它更关注研究学生的思维问题。但是,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完全可以通过某种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再比如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她所解决的主要是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境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不同的模式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学中的基本规律。为此,我们要学会全面看待各种教学模式,优势互补,综合运用,这样才能既把握了教学的基本规律,合理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又还原了课堂教学丰富、多样、复杂、灵动的本来面貌。

  (摘自《中小学管理》201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