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坎文摘》第29期]教师做家长时的困惑
作者/来源: 张文质(《福建论坛》主编)    发表: 2010-12-25 22:21:48    浏览: 5497 次
    有人说,教师教得好学生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这句话虽然未必属实,但教师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家长是一样的。《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一书,记录了身为教师的他们在扮演家长这一角色时的点滴感悟。

  姜荣奎:走进孩子的心灵

  一晃,女儿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紧张而又繁忙的教学工作使我常常顾不上她,不过无论多忙,我认为有一点是我们家长应该负起的责任:关注孩子的心理,关注孩子优秀品质的养成。这些都只能是日常中的点滴教育,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通过对话或者借助孩子的作文。

  “每次老师表扬我日记写得好的时候,李怀远同学就开始怀疑那不是我自己写的。起初,我听到他的话很不高兴,可是回到家仔细想一想,李怀远也是很有道理的。

  第一,我承认我的日记不是写完就原封不动地交上去的,而是经过妈妈的指导的。每次写日记前,妈妈都告诉我,先取一个好名字,要打草稿……但我一点也不认为这是妈妈帮我写的,因为在妈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很多东西。第二,我认为我写得还是不错的。因为我喜欢读书,也读了不少书。妈妈告诉我要学会把书上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日记里去,但是妈妈不允许我抄。

  只要我继续努力,写得更好、更多,就不怕别人说我什么了。”

  这是女儿小学二年级的作文。有一次,女儿回到家很认真地问我:“妈妈,怎么才能把日记写得很糟糕?”我大吃一惊:女儿是个很要强的孩子,为什么要往坏处走呢?于是晚饭时,我给女儿讲起我的一个学生的故事:有个大哥哥一直认为自己很好,但他并不是很珍惜老师给他的每一次表现机会。所以慢慢地,同学们都认为他很差,即便他表现好的时候,大家也不相信。后来妈妈找他谈话,对他说:“一个人要想让别人认识到你的优秀,就要坚持努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放弃。”

  尽管没有说话,但女儿听得认真极了。后来我看了她上面这篇作文,才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王文英:故意让孩子旁听

  身为教师,几乎分不清上班与下班,而身为班主任就更是如此。好不容易下班回到家了,一个又一个电话接连响起。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他们希望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状况,于是每到晚上,家里便成了解决学生心理困惑、解决家长教子疑难的第二空间。我曾一度认为这样的交流会影响女儿的学习,于是就把她的房门紧紧关上,但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突然意识到,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乏教育自己孩子的良好机会,于是当家长或学生再打来电话的时候,我就大声和他们谈我对问题的理解和建议。毕竟,女儿和学生的年龄差不多,他们会有一些相似的问题。我这样做,既能解决学生的问题,也能让女儿从中得到启示。渐渐地我发现,在我谈及班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时,女儿可以站在新的高度进行理解和评析。更为重要的是,当学生身上出现一些不良现象时,我的电话交谈往往就成了一剂预防良药。当一些家长因为自己的辛苦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而大伤脑筋甚至潸然泪下时,我就把电话调成免提状态,让女儿也感受到父母的爱。之后我发现,她对我多了一分理解,对他人多了一分关爱。我想,这就是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只有教师才可以享有的育子妙法吧!

  刘冠军:你只是他的妈妈

  下午去上班时,我看见杨老师和李想正在楼梯间,老师一边说着什么,一边拉着李想,李想则一次次想挣脱。来到办公室,李想的班主任郑老师和其他老师正在议论他。原来,上午杨老师因为他上课不守纪律,要找他谈话,他自己没有主动来不说,派学生去喊,他还犟着不来。郑老师说:“还不是他妈妈惯着他惹的祸,在学校出了任何问题,他妈妈都插手管。”

  第二天,我来到六(1)班上英语课,突然发现教室里多了个人---李想。他是六(3)班的呀,怎么到六(1)班来了?我很纳闷,下课后就去问他妈妈。他妈妈说:“昨天那件事发生后,我和他谈了心,他说他和郑老师、杨老师的关系处理不好,想换个班,我就把他转到六(1)班了。”

  教师的子女在学校是个特殊群体,出于同事间的感情,老师对他们一般都很照顾。但我们也发现,正因如此,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人养成了许多普通孩子所没有的不良习气。他们自以为有家长当靠山,就不服从班上老师的管教,或出现问题不找老师而找家长。作为家长,这些老师有的给孩子充当保护伞,有的甚至不认同其他老师的教育观点,否定其他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李想的妈妈在李想和老师处理不好关系时,就给他转班,这其实是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横加干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不同的分工,家长插手学校教育,学校插手家庭教育,都是对自己角色定位的错误认识。家长、学校要沟通,但是沟通绝不是直接参与和横加干涉。

  “你只是他的妈妈!”想到这里,我对李想的妈妈说。

  (摘自《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