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坎文摘》第30期]探寻考与教的和谐共振
作者/来源: 丁祥云(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室)    发表: 2011-01-04 13:42:35    浏览: 5989 次
    【政治】
    2010年高考,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是实施新课程第四年自主命题,江苏省实施新课程第三年自主命题,浙江、安徽、辽宁、福建、天津是第二年,湖南、吉林、陕西、黑龙江、北京是第一年,共命制10套含有政治试题的新课程卷。综观这10份政治试题,早进入课改的省(区)试卷在命题思想、题目立意、分布结构、题型、难易度等方面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有了一些创新, 其中最明显的是探究性题目的权重加大,实践性和开放性更为鲜明;新进入课改的省份起点较高,在体现新课程理念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笔者认为,2010年高考新课程卷政治试题有一些值得肯定的方面。

  坚持能力立意,创设新材料、新情境,考查思维能力

  绝大多数试题创设了典型实例、图表、漫画、诗句等形式多样的新材料、新情境,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思维能力,注重思维过程的考查。这是新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新课程文综卷选择题,题干、设问、题肢、立意融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思维价值,能力考查的作用突出。如第22题:在创建美好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以前对老旧基础设施一律拆除,今天却有了新的处理方式。如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世博会展馆,英国的电话亭被改造成微型图书馆、美术馆……人们这种处理方式变化的哲学依据在于……

  本题题肢的编制,不是简单地照搬教材知识原话,而是将教材知识与题干情境及揭示的“观念创新的意义和实现条件”这一本质问题巧妙融合在一起。不仅如此,试题还通过恰当的设问(题眼)“处理方式变化的哲学依据”,将现实生活的做法与理性感悟、题干的方法论与题肢的世界观有机统一起来,凸显了学科的功能价值。

  再如,安徽文综卷第37题第(3)问“在解答上述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是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的?”第38题第(3)问“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低碳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这些设问比较精巧,较好地考查了新课程倡导的过程与方法的维度目标。

  今年试题还有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加大了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思维的批判性、辩证性、深刻性是新课程强调培养的重要思维品质。10份试卷中有6份出现辨析题,如全国新课程文综卷第39题(1)、(2)问、山东卷第28题(3)问、浙江卷第41题(3)问等。

  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关注社会热点,彰显学科价值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今年的高考政治命题在这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探索,把新课程基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核融入社会生活题材中。

  一是命题直接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将学科知识的考查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往年没有的。如福建卷第35题:“某同学在学校感到自卑,影响了生活和学习。老师开导他,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我们要善于挖掘自身优势与潜力,积极体验成功。该同学根据老师的指导,经过不断努力,逐渐找回了自信。这告诉我们……”

  二是命题注意选取学生熟知的地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新鲜例子。如海南卷第25 题——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北京卷第28 题——退休老人组成的“志愿服务站点”;福建卷第26题——福州至厦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开通后“乘坐动车还是汽车前往厦门”讨论,等等。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题目,为考生营造了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加深了考生对本地经济、政治、社会及生态建设采取的举措及取得成就的了解。

  三是命题坚持现实问题立意,关注社会热点,反映时代特征。今年的政治试题,涉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两会”精神、《选举法》修改、上海世博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社会热点问题。有的是显性考查,有的是隐性考查;有的宏观把握,有的微观切入,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发挥出了政治学科的性质和价值作用。

  渗透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坚持问题探究的实践性与开放性

  强调实践性和开放性,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是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目标。今年,一些政治试题很好地渗透和体现了上述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一是选取前瞻性的问题情境,让考生结合问题情境,调用教材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自主探究,生成新结论、新观点。如北京卷第38 题,创设物联网问题情境,让考生分析物联网对个人消费、企业经营和国民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而正确解答物联网这一新事物的影响和作用,对考生而言,是一个新鲜而富有探究性的问题。

  二是选取重大事件、活动的素材,设置探究性课题,创设探究情境。如江苏卷第37题,围绕“世博之梦”、“世博之魅”、“世博之愿”三个相关子课题,让考生探究上海世博会举办的原因、如何借此提高文化软实力及如何践行世博理念三个问题。题目以发帖、跟帖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新颖活泼,渗透了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而且考查了考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的课题研究能力,是一道层次较高的好题。

  三是题目设问、答案的设计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如天津卷第14 题(3)问,“某中学组织开展‘参与,让世博更美好——志愿者服装样式设计’活动。在设计过程中,有些同学认为应突出美观,有些同学则强调实用。如果由你设计,你会突出美观还是强调实用?”这类题目贴近现实生活,尊重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深化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日臻完善的过程,高考命题对此更要予以科学引导

  总体来看,今年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两份政治试题,在体现新课程理念、题目编制规范性、科学性以及语言表述等方面,都要更胜一筹。此外,高考新课程卷政治试题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某些省份的自主命题体现新课程理念不够鲜明。如主观题素材生活化略显不足、区域特色不鲜明、选择题存在一定数量的知识立意题目,等等。

  选修模块题目的考查功能模糊,命制思路过于保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的定位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从今年的高考试题看,选择性体现得比较好,但如何在高考试题中呈现“延伸和扩展”要求,或者说选修模块题目的特定考查功能是什么,各个自主命题省份的考试大纲都没有明确说法,今年的高考试题中也不明显。

  个别题目考查的知识超出了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虽然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从命题角度,知识考查的深广度还是应有所限制,要考虑学生已有知识情况。北京卷第34题涉及大学阶段的需求交叉弹性理论,对高中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思维障碍。

  个别题目编制质量差,有拼凑感。有些题目创设的材料情境与设问主题思想关联不大,材料之间的逻辑层次不清晰,预设的问题缺乏整体设计,有生拉硬拽之嫌,而不能从创设的现实问题的本质、问题探究的逻辑规律来设计考查的角度、问题。

  上述问题的存在,表明新课程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日臻完善的过程,这就需要发挥高考命题“指挥棒”的科学导向作用,使考与教两方面协调共振。

  当前,新课程改革试验区正在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感悟生活,创新实践,在此基础上回归生活、服务实践。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了从生活中生成知识,并认识、创造新生活。对此,我们的高考必须旗帜鲜明地给予及时、科学的价值评判,同时又要通过前瞻性的命题理念、高超的命题艺术,引导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考与教的良性互动循环。

  笔者认为,今后的新课程高考政治学科命题,应坚持能力立意的正确方向,注重建构生活化问题情境,突出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把握好高考考点考查的深广度,尽可能扩大考查的知识面,突出主干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考查;探索增强题目的开放性、实践性;重视选修模块的命题研究,突破单纯考查知识的固有思维和传统命题模式,侧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3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