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中学报(103-3)
发表: 2011-06-20 10:18:29    浏览: 5884 次
  梦想伴春光起航 生命共高考一色

  ——荆州市二调(2011届)语文教学小结

  流年似梦,它在江汉沃野泼洒了又一幅水墨;时光如梭,它在习坎书院刻下了新一道年轮。春到杏园春满园,梦随人愿梦如愿。随着2011届荆州市二调的落幕,盘点过去,展望未来,我们觉得习坎园中那参差的秀木也在微微的春风中摇曳着收获的喜悦,但无论是回眸还是展望,都实实在在地让我们感觉到国考的星云裹挟着决战的烟尘扑面而来,似乎就要迈向一段没有明天的旅程。也许这就是我们破釜沉舟、扶摇直上的契机,纵使衣带渐宽、形销骨立也将无悔今生。

  以下我参考二调成绩谈谈语文学科教学工作:一、考情与学情;二、考案与学案;三、教师与教风。

  一、考情与学情

  市二调语文卷整体上中规中矩、链接考点、难易适度,但现代文阅读材料选题,语言表达的部分选题,照搬照抄也影响了考生的能力考评。尽管我们成功卫冕,亦潜藏着重重危机。

  古语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论衡》)。高考备考的“漏点”在哪里,“失策”在哪里;只能是在“考点”之“宇下”,学生之“草野”。

  我们在前段的集备中重点研究的是“考点”与“考型”,即考什么,怎么考;“异点”与“变点”,所谓“异点”就是指高考题横向比较的异点与纵向比较的变点。(如湖北卷与全国卷,题量、题型及设题角度与评卷体系;09卷与10卷的变点,如词语题之变,题型的调整等。)

  高考题的异点就是拟卷人展示的亮点,也就是我们教学的聚焦点、回应点。针对本次调考而言,我们会悲观些看成绩,乐观些看失败,轻松些看自己,宽容些看学生,理智些看问题。本次语文测试的误点主要是第3题(成语)、第7题(科普)、翻译第3句,18题(现代文)。

  第3题:对“交相辉映”把握不准,成语存在不会背,会背也不会运用的状况。

  第7题:“引发”与“加重”,对于原文没找到原句准确比照。看科普文存在粗略现状。

  翻译第3句:对于议论文存在“怕”的心理,读原文囫囵吞枣,不结合上下文就动手翻译。

  第18题:对手法把握不准,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分不清。

  作文题:作文题的审读不严谨,复合材料且对比型的材料,学生不能从整体的角度提炼观点,(如“且行且赏”)。作文内容空泛、结构单一,大多是板块拼贴式、观点加材料,或拼贴文学故事、罗列英雄家谱、没有理性分析没有审读或引申拓展。少有递进思维的考生,少有生活的真实体验和真情的表述。书写欠规范,一部分同学未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卷面意识淡化。

  二、考案与学案

  “行百里者半九十”,这是我们后段复习的警示。我们语文教师会矢志坚守、孜孜以求,摒弃“目的颤抖”,打造学科强势!

  我们二轮复习的策略:求实、求精、求细、求新。追求:高目标、严要求、大容量。注重:规范性、绩效性、仿真性,为学生创设“平时训练似高考、高考答题如平时”的应试境界。

  我们复习计划的框架是:1、基础知识复习,化整为零、循环检测。2、三调前咬定诗词赏析与文言文阅读训练,锁定考点字词译解、突破诗文表现手法的难点。3、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采用“丢卒保帅”的策略,重点强化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训练。4、关于作文训练,重在“积累整合、立意谋篇”的训练及“拓展创新、品级提升”的能力训练。

  拟编校本教材《高考作文学案》,目前已分期完成章节材料的编写,我已完成《编写说明》及板块样张。

  三、教师与教风

  “花开几度,人只一生”,“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作为一个教师特别是一个年近半百的高三教师,也不会再有魂牵梦绕、得失怨天的激情,但却不会放弃“至微至陋、犬马怖惧‘的职业操守。此时此刻,让我大胆地真心表白,我会象珍爱生命一样珍爱我们并肩作战、甘苦相依的教师团队,是你们让我有一个信念,不再迷惘、不再彷徨;是你们让我有一种力量,不再轻狂、不再张扬。痛与不痛,我就在那里,不离不弃,留下撒哈拉漫漫沙道上无悔的足迹,留下楚天碧色下习坎园中无悔的依恋。

  还记得,宝黛初会,随缘前生,宝玉引《古今人物通考》欣然而赠“颦颦”二字给黛玉为表字。在此本人有感于语文同行的专业才识,各送“二字”,以尽景仰之至。赵老师的“儒雅”,卢老师的“诙谐”,夏老师的“精细”,罗老师的“厚实”,孙老师的“睿智”,贾老师的“高效”,谭老师的“严谨”,以及何军平老师、刘寒冰老师、陈雄老师的谦逊与勤勉,此间性情、风味成就了你们的人生风骨。是你们让我在感动与激励中奋发,在温馨与雅致中求索,因为有你们,所以有语文;因为有语文,所以有我们。但愿这些普通的面庞,今生永世,也会在习坎文化的回廊里溢彩留光。

  湖北省沙市中学 丁家顺


  直击人性黑洞,探寻文化根脉

  ——韩少功散文艺术探微

  通联:434000 湖北省沙市中学 张安群

  电话:13972332668

  韩少功是一位深怀道德良知的作家,他以自己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深刻睿智的哲学思考、犀利辛辣的语言,直面人性的伪善与阴暗,审视文化的粗俗与浅薄,在尖锐的批判中表达对崇高人格与文化品格的崇尚和坚守。

  一、高远厚重,有虔诚责任感

  韩少功的散文极少抒写闲情逸致,而是注重对现实的理性认知。他常常站在全球的角度回望某些国人的狭隘。在《完美的假定》一文中,他不无痛楚地说:“我们只有在猛然回头的时候,偶尔面对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人,才会发现我们少了点什么。不,我们似乎什么也没有少,甚至比以前更加自由和丰富,但我们最终没法回避一个明显的事实:我们的内心已经空洞,我们的思想已经泛滥成流行歌台上的挤眉弄眼,却不再是我们的生命。”

  于是,他以对民族的文化启蒙甚至于对全人类的思想启蒙为己任,关注中国的现实乃至人类精神发展的现状,对社会道德乃至人类精神进行文化批判,对道德文化的重构进行理性探讨。他的散文,有着时代的厚重感和人性的震撼力。

  他以笔为旗,投入精神拯救的斗争,在人类精神的高地上,缅怀人的尊严,期盼文学能给人带来“精神自由,为现代人提供和保护着精神的多种可能性空间”,能使人“接近神”。带着这样的责任,他为我们展现了独具一格的思想品格与美学风范。

  如《夜行者的梦语》一文,作者以全球性的眼光,审视人类自身存在的人性缺陷,理性比较了中西方宗教观念、哲学文化、文明程度和人的素质的差异,揭示了后现代主义潜在的荒诞与矛盾,表达了自己对后现代主义严厉批判。在文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作者高远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看到了作者充满智慧的灵光。

  二、深邃独特,有浓厚思辨性

  韩少功的散文对人性、对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对民族性格甚至是人类的精神现状有着理性的思考,显得深邃而独到。即使是以自然风景为背景或题材的散文,韩少功也很少对自然风光进行铺排或渲染,而更多的是以独特的眼光,去开掘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人们的文化理念。

  如《遥远的自然》一文中,作者从人们对自然的怀念这一现象入手,探求人们到大自然中寻求的实质到底是什么。作者以冷静的语言告诉我们,人们到自然中寻找的不过是“个异”和“永恒”,因为“文化工业的复制技术”让个异逐渐泯灭,“人造品的存在期”都太短促了,而人们投入自然的怀抱是为了避免现代社会机械复制下的雷同,是为了对抗社会物质存在的短暂,人们选择大自然是为了补救自己的精神内伤。

  韩少功总是能从日常的社会现象中开掘思想的深渠,而这种思考一旦转化为清醒的认识流诸笔端,往往能超越世俗的、常规的认识,直接介入我们的现实又高于我们的现实,在哲理的高度予以充分的思辨,启示我们自己去领悟。他擅长辩证思考,在他眼里,任何事情都有着相对性,两个针锋相对的命题往往有着统一性。

  如《多嘴多舌的沉默》一文,题目本身就充满着二律背反,文章从语言切入,对“我”“相信”“贪欲”等主词进行辩证思考,对语言的社会意义进行深层解读,让我们领悟到语言表象所隐藏的真实纵深,意识到善良之中潜伏着罪恶,罪恶之中隐存着善良。文章厚重深邃,有着明显的思辨色彩。

  三、丰富广博,有浓厚的文化味

  韩少功的散文底蕴深厚,字里行间容纳着广博的见闻和丰富的学识。生活现实的种种都能成为他思考的对象,月亮、阳台、溪流、面容、作揖……古今中外,从农民到贪官,从物理学到哲学,从中文到外语,他皆能入文,并在感性中寻找理性的本质。

  在《佛魔一念间》中,作者以自己对佛学的丰厚积淀,阐述了佛学的浩大完备及开放性,并拓展到哲学的广阔领域,叙述了他眼里的中国佛学及其体验乃至佛道的印证。字里行间纵横古今中外相关意识领域的学术探讨与个性化批判,从老子到儒学,从心理学到生命本体论,最后直指人类的“精神与灵魂”,有着丰富而广阔的文化底蕴。

  四、犀利尖锐,有强烈穿透力

  韩少功散文语言犀利,往往一针见血地直逼问题的核心,流淌着一个思想者的执着、热情、坚韧、深邃,有着思想的张力;同时又饱含激情,在冷静的反思中对人性的阴暗和社会的恶疾进行追问、嘲讽,以自己的忧患情思震撼读者的心灵。正如他所说:“从心出发的文字,会抵达读者的心;从脑出发的文字,只能抵达读者的脑;信笔涂鸦的文字,只会是被眼球阻挡在外的泡沫。”

  如《作揖的好处》一文,作者分析了作揖这种中国特有的现象存在的理由及作用,作揖作为老祖宗的传统,“卫生”“省时”“优美”“自主”,除此以外,还能“在进见大人物时”派上用场。作者以嬉笑调侃的笔墨分析“作揖”这一动作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文末“显然,作揖的最后这一条好处,是奴隶的好处”,以辛辣的语言直指“作揖”这一动作中隐含的奴性,流露了作者希望这种动作“不再为世人所需”的意愿。

  当然,韩少功的散文也不乏清新隽永之作,例如其乡居笔记《山南水北》,在清新的语言中熔铸着自己对乡村的焦虑和思考,沉思乡土伦理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发掘和重建了乡土生活的丰沛意义”。 文艺评论家谢有顺先生曾评价这本文集:“充满声音、色彩、味道和世相的生动描述,并洋溢着土地和汗水的新鲜气息。这种经由五官、四肢、头脑和心灵共同完成的写作,不仅是个人生活史的见证,更是身体朝向大地的一次扎根。在这个精神日益挂空的时代,韩少功的努力,为人生、思想的落实探索了新的路径。”

  【片段1】 你是人。其实人只是特定温度、特定重力、特定元素化合一类条件下的偶然。因此相对于大地来说,人不过是没有冬眠和冬枯的山;相对于其他动物来说,人不过是穿戴了衣冠的禽兽,没有了尾巴却有了文字、职位、电脑以及偶尔寄生其中的铁壳子汽车。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妆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你抬起头来眺望群山,目光随着驮马铃声在大山那里消失,看到起伏的山脊那边,有无数的蜻蜓从霞光的深处飞来,在你的逆光的视野里颤抖出万片金光,刹那间撒满了寂静天空——这是更大的一扇家门向你洞开,更大的一个家族将把你迎候和收留——只需要你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需要你触抚石块或树梢的问候。你知道。

  赏析:透过《生命》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这是作者用心灵写成的,激荡着作者的热情。作者把笔触伸向了关注人类生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审视和思索。他认为,人和动物是平等的,人必须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在“触摸石块或树梢的问候”中逐渐融入“更大的一个家族”。清新的文字中,浸润着作者深情的呼唤,张扬着作者的人生理想。

  ——摘自韩少功《生命》

  【片段2】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远。清代张潮在《幽梦三影》中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如此清心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已经永远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急驰而过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用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些真趣。这不能不使人遗憾。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

  赏析:作者以复杂矛盾的心情谈论现代建筑,在建筑的演变中深藏着对现代建筑的弊端的批评,表达了自己对人们丧失了与大自然亲和的情操的遗憾。“挤压”“分割”“埋葬”等词语凝聚着作者深沉的感情。

  ——摘自韩少功《阳台上的遗憾》

  【片段3】 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阴里筛下的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散相续;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赏析:文章由“城里人能看到什么样的月亮”入题,开篇指出城里人看到的月光“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让我们深切体会到现代的物质文明已渐渐将人们与自然隔离。接着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惬意,表达了自己对乡土生活的珍视,对自然的憧憬。

  ——摘自韩少功《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思考题:1、阅读《生命》片段,说说“这是更大的一扇家门向你洞开,更大的一个家族将把你迎候和收留——只需要你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需要你触抚石块或树梢的问候”中“更大的一个家族”“新的语言”分别指的是什么?

  2、阅读《阳台上的遗憾》片段,你怎么理解和评价文段的最后一句“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

  3、阅读《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片段,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乡村生活的纯美?



  你幸福了吗?

  徐善慧

  我本不敢谈论幸福,因为在我的心目中幸福是一个神圣的字眼,坐在宝马车里哭与坐在自行车上笑,到底谁更幸福?我想只有那坐“车”的人才有资格评说。而我每天骑着“又烂又慢”的自行车上班,好象与幸福相去甚远,直到有一天,一位学生对我说:“徐老师,你和李老师真“浪漫”,一起骑车上班,一起骑车下班。“浪漫”?我一愣,继而我才觉得我真的是“浪漫”的,是幸福的,原来骑着“烂慢”的自行车也可以浪漫,也可以幸福!

  生活和工作中,总是有一些让自己不满意的事情存在,让自己不幸福的事情发生,怎么办呢?看淡一点,从事情的另一面去考虑,去看看痛苦中的快乐!看到同事住上了新房子,不要羡慕,更不要回家把老公数落一番;看到别人家里的孩子成绩好又听话,也不要唉声叹气。语文教师一天天地赶着早读,便觉得自己是最辛苦,最艰苦,最痛苦的“三苦”之人,但是如果把这当作是一种锻炼自己意志,锻炼自己身体的方式,那便不觉得有太多痛苦,有时在这痛苦的旅程中,或许能欣赏到独特的,别人不能欣赏到的风景。在一个清冷的早晨,我冒着严寒往学校赶,偶然抬头看天边,却发现了一幅优美的简笔画:整个天空幽蓝,幽蓝的,一轮月芽像括号似的斜挂在蓝色的天幕上,不远处的启明星像忠实的卫士陪伴在月芽儿身旁。能欣赏到这么一幅美景,我一下子便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高二(1)班2010年最后一个晚自习,最后一个朝读居然都让我给打上了一个句号,我便觉得这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就像是最重要的领导作最后的讲话。

  把心放在乌云上面,让心灵达到灵魂的高度,我们必能活得轻松,觉得幸福。“我的心在乌云上面”不知道是谁的一句诗,却来自乘飞机的经验,飞机飞行在一定高度以上,俯望是一片铅灰的、阴沉着、甚或翻滚着的云层,而它下面的世界在倾注着大雨,而舷窗外是几乎可以触摸得到、又什么都触摸不到的蓝天,完完整整的,没有涯际的,纤尘不染,碧空如洗,凝重而空茫,充满透明的阳光。还有些时候,机翼下不是“黑云压城”的云,而是不会带来暴风雨的白云,一团团,一层层,平铺的是棉絮堆,奔腾的是变幻多端的雪浪涛头……这时候的飞机,就像是波平如镜的海上行驶的船,就像是缓辔在春郊稳步的坐椅。把心放在乌云上面,我们就不必在乎,同事抢了你的荣誉,占了你的利益;就不会把学生当敌人,把同事当敌人,把领导当敌人,想想“潜伏”“敌后武工队”的生活多么令人害怕!把所有人当朋友吧,哪怕他真是你的敌人!我们只须问问自己是否待人以诚,是否与人为善!哪怕他人谤我,欺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永远要记住,在某个高度上,就没有风雨云层。如果你生命中的云层遮蔽了阳光,那是因为你的心灵飞得还不够高。大多数人所犯的错误是去抗拒问题,努力试图消灭云层,正确的做法是发现使你上升到云层之上的途径,因为那里的天空永远是碧蓝的!

  其实,我们可以很简单让自己幸福起来,每天清晨,睁开眼,感觉一下,自己是否还活着,然后对自己说:“真好!我还活着!”中午对自己说:“好快!一天已过去一半!”晚上对自己说:“充实!这一天!” 春天看看花红柳绿,夏天赏赏荷叶连天,秋天品味果实清香,冬天陶醉瑞雪飘飞!让自己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你便拥有不老的青春,五艺老师是一个幸福的人,虽身处陋室,但不改其乐,天命之年的他,身躯虽不再挺拔,但他的与人为善,直爽率直是我们永远的记忆。“不倒的语文”让我们惊叹!只有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人,才会不顾流语的种种,高举自己的思想狂飙突进,既鞭策了自己,又鞭策了他人。沙市中学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有福之人,“边缘化”、“不重视”不应影响我们的幸福,因为不倒的语文就昭示了我们的价值,彰显了我们的精神。

  我们总是在失去健康的时候追求健康,在没有幸福的时候追求幸福,其实幸福总在我们身边。每当看见一对老年夫妇相互搀扶着,沿着街道缓缓走来,我就禁不住感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不是最大的幸福?为今天是一个晴天而高兴吧,为今天是一个阴天而庆幸吧,为今天是一个雨天而快乐吧,为今天是一个雪天而欢呼吧,为今天学生向你道了一声“老师好”快乐吧,为今天学生向你道了一声“再见”而喜悦吧,高兴着身边的点点滴滴,快乐着生活的丝丝缕缕,你就是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幸福的人。

  你还不快乐吗?那就到医院去探望一下你住院的朋友,到殡仪馆去祭奠一下你的英年早逝的同事,你便觉得活着真好,健康地活着真好!什么名利,什么荣辱不就像天边的浮云?

  朋友,你幸福了吗?幸福起来吧!

  附荆州教科院语文教研员王世发老师贺诗一首:贺赵五艺老师六十寿辰

  荆州中语一青松,

  卓立杏坛傲楚雄;

  风雨春秋一甲子,

  新台跃上更高重。

  赵五艺老师自赋七律一首:

  恍然花甲梦方醒,

  满目冬阳照晚晴,

  弄墨不因求赞语,

  绝编只为识真音,

  鸡鸣曦露即操剑,

  皓首形销仍诵经,

  不弃平生觅道志,

  愿得今古圣贤心。


  我和我的“舞伴”

  沙市中学 高长虹

  漫漫夏日悄然而逝,秋天已至。我登上讲台,开始我的教学生涯的第二个年头。我觉得我应该感恩,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教学对心灵最有益。

  有人说,师徒是人类古老的共舞舞伴,教学第一个伟大收益在于它每天都提供给我们重返这古老舞池的机会。这是螺旋上升地发展的代际舞蹈,在此过程中,长辈以他们的经验增强晚辈的能量,年轻人以他们新的生机充实、激发年长者,在他们的接触和交流中重新编织人类社会的结构。关于这一点,我的感触很深,布贝尔(Buber,M.)说,“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尽的相遇,而我在这相遇里,希望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成长,可是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我困惑,甚至差点失去了真我。

  迷 失

  初上讲台的时候,学生们觉得我既新鲜又有趣,每堂课上完之后内心都有一种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流失,“倾理班”的学生逐渐把地理课堂变成了休息课。上我的课时,学生们一开始就像修道士一样静默无声。任凭我使出浑身解数,他们就是没有反应。然后我很快就陷入了恐惧之中:难道我的课很沉闷?虽说是“倾理班”,当作课外知识扩展课,也不应该如此啊?这些学生课前还在门厅走廊生龙活虎、谈天说地,转眼间,一听我讲课就变得两眼空洞,如此麻木不仁。

  课上到后半段,他们就开始叽叽喳喳。很快,两个学生起了冲突,并好像有动手的趋势,原因是一个学生说另一学生关注的东西太无聊。我极力掩饰自己内心的恼怒,提醒他们要认真听课。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突然,我不自觉地声音提高了八度,把他们给震慑住了,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接着,很快,我却陷入了深深地自责和懊悔当中。我承认,我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家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的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拥入怀中。我把这一堂课看成了演出,我只在关注谁在破坏这场精美的演出,而没有更关注我是否帮助了学生学习他们想要了解和需要了解的东西。为什么我要把声音提高八度?因为我把威信与权力混淆了。权力是外部赋予的,而威信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我们在内心之外寻找威信,那就错了。外部强制力量的工具偶尔可以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但是并不能取代威信。权威和威信是来自教师的内在生命。如果我非要把权力当成武器,到时伤到的还有我自己,因为那样的我已然不是以前的我。

  补 牢

  我苦苦思寻,究竟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呢?我后来在一本书里看到了这样的记载:我听一个学生说,她描绘不出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因为老师之间的差异实在太大,各有千秋。但是,她可以向我描述不好的老师都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不好的老师都是一个样:“他们说的话在她面前漂浮,就像卡通书中气泡框里的话一样。”看到这里,我似乎有所顿悟,看来把学生摆在主体的地位才是正确的,一场演唱会即使再精妙绝伦,唱的全是观众不喜欢的歌,或者全是用观众不喜欢的风格在表演,或者完全不跟观众互动,一个人在台上自我陶醉,他注定是失败的。对,课堂也是这样,如果我坚持把它当成单人表演,我的观众、我的“舞伴”都会离我而去。

  后来,我又找了那些“问题”学生。我问他,“你真不喜欢地理吗?他摇了摇头,那你为什么不听课呢?”他似乎觉得有些愧疚,头扎得更低了,“前面还觉得挺有意思,越学越觉得难,反正学不好,干脆不听了,而且又不考”。又是当今考试制度下的一个“傀儡”,其实,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他的忧郁和恐惧,这些学生上课的时候虽然很沉默或者很聒噪,但是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其实是在用沉默或者聒噪来掩饰自己的恐惧,来替自己的无助解围。经过半个小时的细心地开导,他终于对学习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并决定重拾起学习的信心,在走的时候还颇有礼貌地说了声“谢谢老师”!我笑了,现在我终于懂得莫顿(Moron,N.)这句话的含义了: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倾听人们说话”。学生在恐惧的背后,是想去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而我们,想要成为一个好老师,必须首先做到这一点。

  反 思

  都说教师吃得一碗良心饭,这话说得真贴切。如果我抱着敷衍的态度,也迎合下质量检测,也就不必弄到那么累了。但是,如果把教学当作事业来做,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这些事件,我知道了教学不是单人表演,它应该是一种双人舞,或者一种集体舞,我需要和我的舞伴们交流,我需要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需要不断地磨合。我知道了教师的权威不是来自声音,不是来自眼神,更不是来自于讲台上的长尺子,而是来自于教师内在的人格魅力。我知道了教师需要更多的宽容心,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不斤斤计较他们的过错,更不能和自己的学生斗气,如果老师能宽容他们,能唤回学生内心深处善良的本性,学生会更快的改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