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坎文摘》2007年第4期(总第10期)
发表: 2010-08-09 07:59:55    浏览: 7136 次
  
本期导读


  身为校长的我,总觉得现在“做什么”都不容易。“学校教育”不易,“当老师”不易,“做孩子”不易,“做家长”的也不易,其实这些“不易”十分正常,它反映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正是这些“不易”,才需要我们的努力和奋斗,才需要我们的“锲而不舍”和“勇往直前”。我们都十分清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是常常“事与愿违”。我们唯有学习、借鉴、实践,才能探索出一条家庭教育的成功之路。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教育的出发点;满足孩子的精神需要,其实更加重要。我们的学生和孩子究竟需要什么,不知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了解多少。本期《习坎文摘》摘编了部分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尤其是特别推荐转载了一位美国学者所做的调查结果,不管这个调查是否包含了中国,我都认为这个调查结果对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很有现实意义。为了我们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我们的家长必须从“我”做起。

  愿《习坎文摘》成为我们沟通的桥梁,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实现我们的教育梦想!谢谢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合作!

  

邓北平

  2007年11月01日



  
本期内容


  1. 教育杰出的孩子:父母只做三件事

  2. 有出息的好孩子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3. 教育孩子没有神秘配方

  4. 专注与成功

  5. 宽容,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6.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

  7. 能够让孩子充满幸福感的“八大愿望”(特别推荐)

  
教育杰出的孩子:父母只做三件事


  第一: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父母要了解其内心世界。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既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持其合法权利位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啦啦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啦啦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3、不当“训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训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但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底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2、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对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孩子要掌握一些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有出息的好孩子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的家庭教育理念与实践


  刚刚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母亲的杨文与陈淑妮,不但拥有崭新的家庭教育理念,而且还是积极的行动者。她们还有一个共同点:自己的孩子都很优秀。记者为此就家庭教育相关问题对她们进行了专访。

  孩子行为都能从母亲之爱中寻到源头

  杨文的儿子夏杨与陈淑妮的女儿杜旻书都很优秀。是的,一个22岁的男孩竟辞去百万年薪,成为剑桥大学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实验室(MRC-LMB)在读博士生,并获得剑桥大学每年只有10人的霍奇金全额奖学金;一个21岁的女孩竟担任了全球最大学生组织AIESEC清华分会的副主席,并被选派赴美国哈佛大学参加年度商业论坛。

  杨文与陈淑妮一致认为,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是孩子生命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孩子未来的走向是黑是赤,最为直接的影响者便是父母。杨文与陈淑妮对学生生命的关爱与自身“学不可以已”的精神,通过或显或隐的形式在家庭中外化出来,又悄无声息地内化于孩子的心里。于是,就有了夏杨与杜旻书对家人与更多人的真爱,以及在学业上锲而不舍的追求。妈妈在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之后走向成功的身影几乎每天在孩子眼前晃动,而孩子也将克服困难视作自然,且在破解困难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无论是夏杨对农村祖父的深爱,还是杜旻书对“希望工程”的关注,都可以从妈妈之爱的河流中寻到源头。夏杨被抛在英国的艰难与凤凰涅槃,杜旻书小时候跑步的意志锤炼,又都可以从妈妈百折不挠的精神中寻到踪影。正是母亲的崇高形象叠印于孩子的心中,才有了他们对于崇高的向往与追求,以及走向崇高的一个又一个行动。

  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孩子一生受用不尽

  杨文不但是全国“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长,全家还荣获了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称号;陈淑妮不但是“深圳市十大‘好妈妈’”,全家还被评选为深圳市“书香家庭”。在这种家庭中,孩子自然可以幸福地成长。所以,构筑和谐的家庭环境,就成了杨文和陈淑妮的共同追求。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趋增多的当下,父母的无奈与忧怨也越来越多。但在杨文与陈淑妮的家庭里,夏杨与杜旻书生命成长中的快乐与苦恼,都因有了妈妈与之分享和分担而精彩起来。家庭成了孩子精神的归宿和心灵的港湾,人们担忧的孩子青春期的叛逆与对抗,都因“阳光”灿烂的照耀而烟消云散。于是,长期生活在和谐幸福家庭中的孩子的心智也就愈发健康,并且影响到未来乃至永远。人的一生还将获取另样的成功和经历意想不到的波折,而一旦拥有了健康的心理,就可以宠辱不惊,幸福永在。哲人言,如果一个心理有问题的人,即使现在获取一定的成功,最终还将会失败;而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即使暂时失败,也会最终取得胜利。在这个层面上说,杨文与陈淑妮给予孩子的,就不只是现在的成就,更有一生受用不尽的意志品质。

  和谐的家庭环境,还可以为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提供一种优质的思想情感载体。如果说夏杨与杜旻书每一步成长都饱含着妈妈心血的话,那么,妈妈也在孩子的成长中发展了自身。孩子的文化增长,需要妈妈的指点;而孩子知识的智慧形成,又促进了妈妈对知识的自觉追求。家庭成员间对于知识与智慧的叩问与探索,既有“当仁不让于师”自由争辩,也有“教学相长”的精神感悟。于是,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闪放出璀璨的光华,也许这不只是思想的活跃与智慧的提升,还有流动于妈妈与孩子之中的那种水乳交融的爱。人格教育经常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妈妈对孩子导之以善的显隐两道的引领,无异于“积以跬步”的道德储蓄。在必要的时候,孩子就会取之有用,自然地做出一些品格高尚的事情。结果,真善美就成了母亲与孩子共同的人生追求,而且在这种追求中一步步地升华起来。

  每个孩子都可以走进天才的殿堂

  杨文与陈淑妮认为,她们的孩子绝非“生而知之者”,也不是什么神童。然而,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那就是母亲的后天教育,可以造就孩子精彩的一生。其实,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都可以走进天才的殿堂。大多数孩子之所以与天才擦肩而过,关键是最爱他们的家长与老师无意中将这种天才扼杀在摇篮之中而已。我们认为孩子聪明,事实上孩子比我们想象得还要聪明。充分挖掘内藏于孩子之中的潜能,还其一个精彩的人生,应当是一个母亲最伟大的历史使命。杨文让每一个时空都具有教育意义,并不是从孩子入学开始的,而是从其呱呱坠地始。陈淑妮为女儿起名“旻书”,寓意即为“读得懂天书的孩子”。作为高中生的夏杨大战李阳的电视镜头在很多媒体上传播之后引起轰动,探究者发现他是一个不死啃课本的学生;小学生的杜旻书“把压岁钱捐出来,为贫困农村的失学儿童建希望小学”的倡议书风行全国,且在西柏坡建立起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如此等等,在人们看来大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却一一变成了现实。

  究其原因,是杨文与陈淑妮有效地启动了孩子的自信系统,让孩子在一些高层次的文化科学活动中展示风采且收获自信与成功。自信总是与潜能维系在一起的,鼓励总是与成功相依相存。“说你行你就行”是一种教育理念,家长不但要深信不疑,更要付诸实践。理念不是悬在天空的浮云,而必须内化于家长的心里更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两位母亲的可贵之处,就是在长期的心理暗示中,让孩子有了“我能行”的心理认可,并且在行之又行之中,成功又成功之中更加增加了自信。

  (《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23日)

  
教育孩子没有神秘配方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不听话”,“管不了”。不知多少父母都在感叹,教育孩子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家长的苦,首先来自家庭教育的目标问题,你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超常”的期望,自然就会给自己超常的压力,而这种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就是超常的“投入”,外加超常的要求。进口的奶粉,时髦的衣服,高端的玩具,连绵不断的零花钱……家长们似乎在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实际上这些都是家长的糖衣炮弹,反思一下,在看上去无私无悔的投入背后,家长藏匿了多少不切实际的“愿望”呢?

  再渊博的家长,也代替不了图书馆;再富有的家长,也不是摇钱树。你最终能给孩子多少具体的知识和物质享受呢?如果你的孩子在这一时期从你的家庭教育中获得了健康的人格,那才是给他的最大的财富。

  家庭教育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它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技术,也就是说不能像设计产品那样,按照一定的配方教育我们的孩子,然后可以料定孩子的长短。孩子是活生生的,社会是变动不居的,家庭教育实际上是处于动态之中的,教育孩子没有神秘配方。

  专注与成功

  一次,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请朋友到家里来做客,饭菜做好后,他就进实验室专心致志地做实验去了。朋友来后找不着牛顿,等了好一阵子,因急于赶去上班,就独个儿把饭菜吃了,并把吃剩下的鸡骨放在盒子里,然后走了。傍晚,牛顿做完实验返家准备吃饭,当他看见盒子里的鸡骨头时显出突然醒悟的样子,哈哈大笑说:“我以为自己还没吃饭呢,原来早已吃过了。”

  一天,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办公室的电话响了。电话里一个声音问道:“你能否告诉我,爱因斯坦博士的家在哪儿?”秘书回答:“对不起,我不能奉告,因为我要尊重爱因斯坦博士的意愿,他不愿自己的住处受到打扰。”这时电话里的声音低到几乎耳语般地说:“请你不要告诉任何人,我就是爱因斯坦,我正要回家去,可是我找不到家啦!”原来,爱因斯坦走路时一直思考着讨论的问题,不知不觉竟迷路了。

  牛顿因做实验忘记了吃饭,明明空着肚子却误以为自己“早已吃过了”,爱因斯坦因走路时思考着科研问题竟迷路“找不到家”,两位大师均聪明绝顶,为何会发生这一类事情呢?这是因为两位大师均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人世间要成就一番事业,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专心,也即专注。专注来自于目标的专一,目标专一才会集中精力、体力,才会越钻越深,越来越向目标靠近。专注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宽容,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当孩子受了委屈,是怂恿他以牙还牙还是劝慰他化干戈为玉帛,家长的态度影响的不仅是事态的发展,更是孩子待人处事的心态。

  孩子的宽容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它主要表现为对别人过错的原谅。这种感情对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情感的健康发展,以及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富有宽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惹人喜爱,受人拥护;而缺乏宽容心的人往往性情怪诞,易走极端,不易为人亲近,因而人际关系往往不好。怎样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呢?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学校里受了委屈,父母心疼得不得了。于是有的父母就教育孩子说:“别人对不起你,你就对不起他,别人若是打你,你就打他。”这就助长了孩子不仅在学校不会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将来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教会孩子学会宽容,不仅是为了孩子今天能处理好同学关系,而且也是为孩子将来的幸福奠定基础。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别人对不起自己或有损于自己的事情,对此不要耿耿于怀,不要过分计较在意,能够笑一笑就过去,这就是宽容。宽容是人的一种美德,是做人的一种风度和境界。宽容能使人性情随和,能使心灵有回旋的余地,能使人消除许多无谓的争执,化干戈为玉帛。宽容的人,时时刻刻都会受到人们的拥戴,因此他们更容易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很快地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能够融洽地与人合作,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一位翻译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泰国的一个度假村,那时我在那里担任中英文的翻译。有一天,我在大厅里,突然看见一位满脸歉意的工作人员,正在安慰一个大约三四岁的西方小孩,饱受惊吓的小孩已经哭得筋疲力尽。问明原因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那天小孩较多,这位工作人员一时疏忽,在儿童的网球课结束后,少算了一位,将这个小孩留在网球场,而带着其他孩子返回度假村。等她发现人数不对时,才赶快跑到网球场,将这个小孩带回。小孩因为一人在偏远的网球场饱受惊吓,哭得很伤心。这时,孩子的妈妈出现了,看到了自己哭得很伤心的孩子。

  如果你是这位妈妈,你会怎么做?是痛骂那位工作人员一顿,还是直接向主管抗议,或是很生气地将小孩带离,再也不参加“儿童俱乐部”了?

  都不是!我亲眼看到这位妈妈,蹲下来安慰自己的小孩,并理性地告诉他:“已经没事了。那位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紧张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必须亲亲那位姐姐的脸颊,安慰她一下!”

  当时只见那个孩子踮起脚尖,亲亲蹲在他身旁的工作人员的脸颊,并且轻轻地告诉她:“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做父母的,既可以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胸怀广阔的人,同样也可以将孩子培养成心胸狭窄的人。但为了孩子今天的健康成长,也为了他将来的有所作为,我们应当教孩子学会宽容。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


  儿童的概念是什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都是儿童。中国儿童中心最近针对五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中国儿童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呈逐年走高趋势!专家介绍,存在于中国儿童中的心理问题主要发生在中小学生身上。许多人开始不解:本该天真烂漫的小学生和朝气蓬勃的中学生为什么会存在诸多心理问题?他们的压力来自哪里?怎样帮助他们重塑快乐人生?

  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呈现三大特点

  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这份《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一篇文章称:国内有77.9%的中小学生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

  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丛中笑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城乡差异明显、性别比例突出和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是中国儿童心理问题的三大特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对9015名中小学生(主要年龄为10—14岁)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17.4%的孩子“认真想过自杀”,8.2%的孩子甚至“做过自杀计划”。在发生心理问题的儿童中,女性比例要明显高于男性。湖南省一项研究表明,女生由于自身心理特点与生理发育较早等因素,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焦虑及恐怖症状等问题。

  面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许多人抱有一个错误观点: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

  而《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中的调查数字表明,高中生的心理障碍倾向明显要高于初中生,高三学生心理问题最严重,高二学生次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发现了类似趋势:随着年龄增加,儿童自杀倾向明显上升。

  五方面原因造成孩子心理失衡

  造成我国未成年人心理问题频发的原因到底在哪里?被中国家长和孩子誉为“知心姐姐”的卢勤认为:五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孩子心理问题增加。

  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现如今,社会对于孩子的期望是最高的,过去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学,而现在许多家长把标杆定到了硕士、博士。于是不少家庭形成逆向推理:读研究生必须先要成为名牌大学本科生,要成为名牌大学的本科生必须要先考上重点高中,考上重点高中的前提是上一流的初中。

  但由于现在小学升初中往往采取电脑派位方式就近入学。家长们为了对抗这一方式,千方百计让孩子学习各种本领,好以特长生的身份进入重点中学。如此一来,孩子成了最忙的人,平时上学早出晚归,双休日还要参加各种“兴趣班”。外语测试、钢琴考级,孩子永远达不到大人的希望,开始变得无望。专家指出,这种无望往往是自暴自弃心理产生的温床。

  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河北某县一所小学曾举行了一次“迎接未来”的象征性长跑活动,可跟着跑的以及在路边围观的家长比学生还多。他们不时冲自己的孩子大喊大叫:“吃不消趁早退出来!”“别逞强了,走不动爸爸开车捎你!”与此同时,在小学生奔跑的队伍里,也传出这样的回答:“谁让你送,快回去!”“烦不烦!都被人家笑死了!”下来之后,孩子们抱怨道:“这样的爱我们真受不了!”

  卢勤认为,过度保护下的孩子,更易受到伤害。孩子在一个唯我独尊的环境中长大,一旦融入集体,容易因搞不好人际关系而焦虑、厌学。真正关心孩子的父母,应放手让孩子出去经风雨。

  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度。最近,北京出现一起女中学生自杀的悲剧。一名高一女生与另一位女同学发生肢体冲突,在回家等候学校处理期间服毒自杀。

  从小时候就开始的溺爱,已经让一些中学生渐渐失去了承受挫折与困难的能力。不少家长都反映,现在的孩子开起玩笑没度,闹起来没边。专家指出,从小娇生惯养,包办代替让孩子感受不到做事过分应付出的代价,更不知要怎样弥补错误。

  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家长过多的干涉,在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最令孩子们不能容忍的就是家长老师干涉他们的正常人际交往。在许多农村中学,学生信件必须由老师拆看。江西高一女生小琴收到原初中一名男生的来信,希望继续做要好的朋友。老师拆看此信后,马上如临大敌,叫来双方家长“解决问题”,4名家长在学校大打出手后才发现两个孩子早已不知去向。

  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日前,《知心姐姐》杂志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孩子犯错误时,您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接受调查问卷的53%的父母回答是:“你看某某多好,你有他\(她\)一半,我就知足了。”“你怎么搞的,又闯祸了?”从中可以看出,有些父母不能正确评价孩子,关键是评价标准有问题。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永远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肯定他、鼓励他。

  社会学校家庭需要联合行动

  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在许多中小学生心中,最怕的三个字就是“请家长”。专家指出,必须改变家长、老师联合起来与孩子“作对”的局面。家长和老师沟通绝不是为了更严厉地训斥孩子,而是一起帮助孩子成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教育工作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营造家庭心理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虽然孩子们发生心理问题后求助需求很大,但社会上解决问题的途径却很少且不够专业。

  专家建议:全社会都要关注和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要培养孩子们学会积极的认知,尽量避免消极情绪产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并指导学生使用升华、补偿等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防止采用攻击机制和避免使用逃避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开展情绪辅导活动,让学生保持乐观情绪,摆脱孤独的缠绕、控制情绪波动、克服不良情绪,快乐成长。

  
能够让孩子充满幸福感的“八大愿望”


  孩子们最需要什么?只有问他们自己才知道。一位美国学者走访了20多个国家,对1万名经济条件不同的儿童进行了调查,反馈的结果始料未及。当问到孩子最大的心愿和要求时,绝大多数的孩子对吃、穿、玩、用的东西都不大在意,而普遍重视的竟是家庭气氛和精神生活。

  一、父母不要吵架;

  二、大人说话要守信用;

  三、爸爸妈妈要维护我们的自尊心;

  四、爸爸妈妈要彼此谦让,不要彼此责怪;

  五、我们的小朋友来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六、家庭里要有适当的文娱活动,爸爸妈妈要和我们一起玩;

  七、爸爸妈妈言行不对时,要接受我们的批评;

  八、对我们少发一点脾气,多一点笑脸。

  一、父母不要吵架

  今天中国的青年,非常优秀,但是非常困惑;非常聪明,但是不够自信。他们是多年来第一代能够在平安的社会接受完整的教育的一代。他们有幸出生在拥有选择的时代,但是时代并没有传授给他们选择的智慧。

  因此,中国青年的父母们,我们的责任重大!让我们努力吧,争取成为“最好的父母”。

  【聚焦】先和孩子做朋友

  在你心里你的孩子可能永远长不大,但是很多孩子在15岁或更早的时候就愿意把自己当作大人来考虑,这时家长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谈话方式和孩子讨论问题,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长”作风。把孩子当作朋友,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

  ●培养理智讲理的孩子

  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作一个孩子的优点。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我要他们成为讲理的孩子。我对“规矩”的定律有四个:(1)定好规矩,但是首先把规矩的道理讲清楚,不是盲目地服从;(2)在规矩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3)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到已知的惩罚;(4)规矩越少越好,才能做到启发的作用

  ●培养成功学习的孩子

  在今天这应试的学习环境里,我们很难对课业成绩不在乎。但是,孩子在这环境里的压力很大,我们要尽量体谅他们。不要对孩子希望太高,更不要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实现。太高的、不合理的期望都只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和对不起父母的罪恶感。不要把成绩看太重,打好基础和真的理解远远比成绩重要。

  尽量让你的期望合理化。如果看到不合理的或不可能的目标,孩子可能会根本放弃了。尽量把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转成对孩子的建议。尽量不要把孩子和别人比。

  鼓励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不只是为了分数。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而不是只要考试成绩好就可以了,要鼓励他马上用到学过的知识,让他知道学这些知识对生活是有用的,而不是为了考高分才学。最重要的是要启发孩子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培养自主独立的孩子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这样导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也有些父母会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但是这通常会使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选择的能力。

  但是,二十一世纪将是“自主选择”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进入了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

  如何培养独立自主选择的能力呢?我下面提出五个“要”和五个“不要”:

  *要教孩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

  *要把选择权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多指导,少批评;

  *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么都教他们,让他自己去试,失败也没关系;

  *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惩罚更能够激起责任心。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让人进步的学习过程;

  *不要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

  *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

  ●培养快乐感性的孩子

  一个人的快乐和他是否能做他有兴趣的事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根据美国对1500名商学院的学生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追逐兴趣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不但更快乐,而且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他们也会得到终生的快乐和幸福。

  很多家长让孩子去学钢琴、练跳舞。我认为有一些嗜好是很好的,可以帮助全面发展孩子,但是要适量。有些学习是很苦的,所以我都会用“让孩子有选择”的方法和孩子约法三章。当我的两个孩子都对音乐表示兴趣时,我们对他们说:尽力学三个月,三个月后,他们如果尽了力,他们可以决定要不要再学。结果,他们对音乐都没有兴趣,但是一个画画有兴趣,一个对戏剧有兴趣。于是,我让他们朝他们的兴趣发展。

  ●培养自信积极的孩子

  成长在一个期望高,只有批评没有夸奖的环境的孩子很难得到自信。给孩子正面的回馈。让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自信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所以你可以帮助孩子做一个长期的可衡量的计划。

  二、大人说话要守信用

  【支招】化解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代沟

  代沟是指两代人因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道德标准等方面的不同而带来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代际冲突”即由这一差异而导致的两代人在解决问题方式、评价问题标准等方面产生的分歧和矛盾。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因依附性减弱,独立性增强,从而使亲子两代人在对待事物的认识上产生一定的距离。由于态度的不同及意见分歧,因此出现了一条心理鸿沟,致使青少年认为父母不了解他们、有事宁可与同学商谈,而不愿向家长诉说;甚至以不满、顶撞、反抗、违法等方式试图摆脱成人或社会的监护,以自己的方式行事,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判断是非的标准。

  某种意义上说,代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但也是困扰交流与沟通的难点,且容易增加形成偏见和歧视的可能性,代沟两侧的人轻则互不理解,重则抱有敌意,所以要通过种种途径,做各种努力来跨越代沟、填平代沟。代沟是一种心理存在,良好的沟通方式可以让代际之间曾经断裂的心理联系接续起来,从而达到交流的顺畅和相处的和谐。

  代沟是怎样产生的

  形成代沟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分为生理、心理、社会发展、角色差异等原因。

  生理上,青少年正处在发育阶段,体力和智力发展迅速,好运动、敢创新,但却耐力不足;成年人的身心已发展到最高峰,对人生、社会已有全面成熟的认识,态度和观念也已基本定性,缺少变化。

  心理上,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有独立思考的要求,他们易冲动、易受他人影响,渴望独立、渴望得到成人和社会的承认;恰恰相反,成年人心理上已经完全成熟,个性也趋向稳定,对子女寄托的希望不断升值,他们习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去要求子女。现在,一些子女的青春期与母亲的更年期重合,处于更年期的母亲们很容易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再加上繁杂的工作和家庭重负,使她们成为心理负担颇重的“易燃易爆”体。

  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两代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不同。父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能和孩子的想法相去甚远。另外,两代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同,社会观念、社会环境、工作性质、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对上一代人冲击较大,他们不能很快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而正处在这个时代的青少年,能很快融入这个时代,能够迅速接受新鲜事物,两代人之间因此出现摩擦。

  再者,二者之间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作为父母,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需要履行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他们对子女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孩子听话、有出息。而少年则处于被教育、被保护的地位,他们的要求很容易被忽视,尤其是父母的溺爱常常被他们看成枷锁。

  有一种能力叫沟通———消弭代沟,需要家长做更多努力。

  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谁不想父爱母慈,儿女听话,有出息?要想一家和乐,缩短代沟,需要家长做出更多努力,尤其是精神准备。

  承认代沟:面对代沟,不要回避,要迎刃而上。生活中的代沟,其实可以不必计较,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而思想上的代沟,需要在沟通中进行碰撞,在碰撞中取得个性的共振。两代之间不能伤感情,不然,不但无法沟通,而且会加深隔阂。

  及时沟通:交谈是最好、最直接的沟通方式,父母应主动创设谈话情境、营造交流氛围,多与子女“以心换心”。这种交谈必须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父母最好是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切忌用封建家长式的态度,居高临下地训斥孩子,否则会使彼此间的距离感增强。

  宽松要求:适当降低对子女的要求。对子女要求过高,会形成孩子心理上的重压,致使孩子把家庭看成“集中营”。家长应争取给孩子创造宽松和睦的环境,不能按自己的好恶和标准来评价与要求孩子。

  相互尊重:不要给孩子过分的爱,而要给孩子一片“情感自留地”。青春期的少年渴望独立,对事物具有一定的批判、评价能力,因而不愿事事听命于大人,而喜欢批评、反抗权威与传统。他们迫切需要得到父母和周围人的尊重,承认其独立意向和人格尊严。过多的保护会使孩子内心烦躁,产生抵触情绪,报复和逆反心理也会日趋严重。

  学会接纳:对待子女我们应学会在接纳、容忍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学会接纳对方的态度和意见。这种接纳不是被动的,而是在真正弄清对方的意见和态度是否合理之后,心悦诚服地放弃自己的见解而接纳对方。或者,将双方的意见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更是一件快事。

  由于涉世不深,青少年看待事物经常抱理想主义的态度,遇挫折易于沮丧,也易受他人影响,考虑问题片面甚至凭冲动办事,理性不足、是非界限不清。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的这些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由“权威式”、“保姆式”的关系变成“朋友式”的关系。

  求同存异:如果两代人之间的某些差异极难协调,那么父母就该求大同、存小异,理解、尊重子女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绝不可将自己偏爱的某种模式强加给对方。

  与时俱进: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瞬间万变。青少年没有旧观念、旧模式,凭着对新文化的敏感、认同以及接受能力的优势,必然会走在父母的前面。父母应主动学习、与时俱进,力求与子女建立共同语言。有一位父亲为找到孩子痴迷网络的缘由,和儿子一起上网,发现了其中的乐趣。“贪玩的父亲”获得儿子认同后,对儿子“寓教于玩”,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

  我省著名家庭教育专家李晓凡和儿子王树之间的故事可以借鉴。从称谓就可以看出李老师和儿子之间的平等关系:哥们、老同志。一次,李晓凡无意中发现一封写给儿子的情书,她没读内容,悄悄把它放在桌上。这是她无声地告诉儿子:妈妈知道这事儿了。冷却一段时间之后,儿子坐不住了,主动和妈妈谈起一个女生。李老师没有大惊小怪,反而鼓励儿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一场容易激化的早恋风波顺利地平息下来。

  尽管不乏成功个例,专家依然提醒,不要指望能彻底填平代沟。代际冲突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当然,这需要家长采用恰当方式,与孩子和睦相处、让孩子健康成长。

  三、爸爸妈妈要维护我们的自尊心

  批评孩子也讲兵法策略

  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教授指出,批评是一种负强化法,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结果只能是“家长出了气、孩子不服气”,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的确,家长通常采取的批评方式很有问题:唠叨、生硬、严厉,结果越批孩子越皮,反弹力越大,越对着来、顶着干。最后搞得父母筋疲力尽,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其实,批评未必要义正辞严,未必要话中带刺,更不能以泄愤为目的讽刺挖苦、翻旧账、算总账。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使孩子丢弃坏毛病,养成好习惯。基于此,家长尽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

  兵法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上策,对孩子进行批评,也要讲究兵法,“心中有剑口中无剑”是批评的最高境界。我们不妨看看下面几种别致的批评方式——

  我的柔情你会懂

  有个智力超群的男孩特别不喜欢做作业。妈妈怎么说都不听。后来妈妈跟他说:“你不写作业,妈妈就担心你基础打得不牢固,今后就会考不上好的大学。而妈妈老是担心你,就特别容易变老。”这个小男孩害怕自己年轻漂亮的妈妈变老,就乖乖做起了作业。

  兵法:以柔克刚

  分析:孩子是顽皮的,但富有爱心,就看家长会不会调动。顽皮孩子被家长和老师批评了不知多少次,被批评麻木了,照样我行我素。这个时候,回避直截了当的批评,调动起孩子的满腔柔情,就可以很容易达到目的。

  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一个淘气的男孩经常惹祸。母亲每次都大喊大叫,甚至抡起藤条抽打他,却收效甚微。有次他偷了商店的玩具,差点被送警察局。母亲及时赶到,说服店主再给他一次机会。回家后,男孩料想等待自己的会是一场狂风暴雨,谁知道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让他回自己房里去。当他无意中到厨房拿水,发现母亲独自一人,呆呆地坐在厨房的椅子上,满脸的忧伤和疲惫。这一刻,他如遭雷击。虽然没有任何语言的指责,却让他一下子想起妈妈日常的操劳,抚育他的呕心沥血。从此以后,他痛下决心,改过自新。

  兵法:此时无声胜有声

  分析:假如孩子每天处在打骂和训斥之中,就会变得麻木不仁,而且还会产生这样一种的想法:“反正我是坏孩子,那就坏下去吧。”父母的训斥、打骂反倒筑起一堵高墙,阻断了亲子间的情感交流,没能让孩子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想问题,却增加了漠视和仇恨:反正你们不爱我,所以也不需要你们来管教我。

  而与之相反,如果关键时刻用沉默代替语言,实际上是对犯错的孩子进行无言的谴责。在这个沉默的空间里,孩子卸除了被迫自卫的武装,有了很大的自我感受和思考的空间,并且受到强烈刺激,迫使他回想自己的所做所为,对父母的痛心和难过产生深切体会。一旦他能站在父母的立场思考问题,许多冲突就可以迎刃而解。

  你是我永远的宝贝

  有个小姑娘性格非常叛逆,整天跟父母对着干。妈妈什么方法都试过了,却无法扭转孩子的心。有一天,妈妈无意中翻出自己当年的育儿日记,那里面记录着女儿成长的一点一滴。她拿出来给女儿念,从她出生时的喜悦,到她得病时妈妈的恐惧,以及对孩子的美好期望,全都包含在这几本日记里。刚开始女儿还似听非听,渐渐入了神,渐渐眼里有了泪。终于,她忍不住扑到妈妈怀里,哭着向妈妈道歉。

  兵法:让你知道我爱你

  分析:爱可以感化一切。孩子虽然叛逆,但却不是草木,其实对父母有很深的爱。她之所以表现如此,是因为她觉得爸爸妈妈不爱她了,所以没必要听他们的话。当她明白了父母对她的爱有多深,她就会用百倍的爱来回报父母。

  请让我以你为骄傲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的校长。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打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兵法:化干戈为玉帛

  分析:当时如果换成是另一个老师,很可能是这样处理:对这个学生进行义正辞严的批评,开班会,教育同学们以此为鉴,不要跟他学。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会觉得老师和校长是故意要把自己批倒批臭,让自己抬不起头来,于是行为更加乖张霸道,对老师和校长产生厌恨。

  给孩子的最佳礼物—自尊

  一个孩子自尊的相当部分来源于父母对他的评价,当孩子深感父母爱他又尊重他时,他的自尊便会迅速得到提升。

  很多孩子知道,虽然父母是爱他们的,但未必尊重他们,比如,当孩子与客人攀谈时,您可能会命令他不要“多嘴”,或者代他表达某种意思,甚至嘲笑他的“幼稚”和“愚蠢”……这些不明智的举动无疑会极大地损伤孩子们的自尊心。

  您应该带领孩子多做一些“平等”的活动,让孩子们得到这么一个信息,在大人心目中完全有他的位置;听他们讲故事,不要小看这些小事,它们正是在孩子心中筑起自尊之宫的砖块呀!

  帮助孩子学会“取长补短”:作为父母,我们的任务便是当孩子们可靠的“同盟军”。当他们沮丧时,我们得为他们鼓气;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就为他们提供克服困难的种种“工具”,其中一门“工具”就是“补偿”——让孩子不仅要看到不足之处,也要发现自己的长处,而绝不把自己看得“一团漆黑”。

  为孩子在竞争中鼓劲:当孩子在智力、体质或外貌上“相形见绌”时,父母更应帮助他在这充满竞争的世界中学会奋斗。任何“低能儿”得知有父母作“强大后盾”时都会勇气倍增,不过,在鼓励孩子勇于拼搏的同时,您也应教育他们领悟真正的人生价值,要他们热爱他人、热爱正直、热爱真诚。

  让孩子学会严于律己:处罚会不会使孩子灰心丧气?答案取决于父母处罚孩子的方式和动机。切切不要在众人、尤其在孩子的朋友面前处罚孩子,也绝不能将处罚孩子当作给自己泄怒的手段,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如若完全不要纪律约束,他便没有人尊重。

  注意孩子的“课堂表现”:入学后,如孩子成绩不理想,会有许多因素易使孩子失去自尊。这时,如有可能,可请家庭教师,也许能助孩子一臂之力。要是孩子尽了全力而成绩依然不佳可别训斥或讥笑他,原因很简单:人人都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时。悲剧恰恰是:仍有为数众多的父母缺乏自知之明,非要自己天资不足的孩子成为第二个爱迪生或牛顿。

  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成年人的许多能力实际上是在童年时代便培养起来的,因而父母该鼓励孩子具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责任心,不能什么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长大一点了,他便喜欢“自作主张”。七岁的儿童通常都能自己穿衣服,也会铺床、扫地。

  四、爸爸妈妈要彼此谦让,不要彼此责怪

  家长要尊重孩子“游戏权”

  校服上的酱油汁可能是孩子助人为乐时留下的痕迹;衣服上肮脏的泥巴也可能是他们挑战大自然的勋章……而家长却一律对这些污渍亮出“红灯”,到底是利还是弊?前天,上海社科院青少所举办少儿教育专家论坛。

  专家指出,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游戏权,包容孩子玩耍中的“适度出格”,不要因为怕脏、怕伤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三成孩子怕弄脏不敢玩据国际儿童游戏协会的调查显示,在英国,33%的孩子会因为怕弄脏自己,而不参加对其身心健康有益的室外活动。而因为同样原因而不参加室内活动的孩子比例更是高达72%。同时,62%的家长担心,如果自己孩子脏脏的,他人会认为是家长做得“不称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也指出,有些家长怕孩子搞脏衣服,怕外界活动会伤害孩子,而更愿意把孩子“关”在家里,让电视、电脑做孩子的保姆。

  家长要包容“适度出格”

  与会专家表示,其实,污渍的背后可能蕴藏着许多美好的故事。比如有的孩子太淘气,家长一眼没看牢,他就把妈妈的化妆品和美术课上的颜料混在一起,抹在自己的脸上衣服上,说要扮“精灵王子”。华师大学前教育系教授王振宇教授指出,这样的“胡闹”孩子,其实是一个充满创意并敢于尝试的人才,如果家长因为怕脏怕伤而给孩子设定诸多限制,而采取断然阻止和粗暴批评,就会挫伤孩子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该持包容之心,包容玩耍中的适度出格!”市社科院青少所副所长孙抱弘指出,游戏是保证儿童心理健康必需的营养,孩子一派“胡闹”里正藏着他们无比珍贵的天赋———想像力。

  不妨把厨房变实验室孙教授说,最近自己在日本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每天早上,总有一群未成年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在一些没有专门修整过的绿地上来回行走。原来,日本的学校规定,每周学生必须到野外,特别是没有平整过的草地上行走一至两个小时。而在我们国家,对于学校来说,是书本主义,分数第一;对家庭来讲,是过度保护,考试第一,活动总得让道于分数。“衣服又这么脏了,你又上哪疯去了!”不少家长看到孩子身上的污渍,总是这样责问道,而卢勤回忆说,小时候的她酷爱画画,经常把自己弄成个“大花猫”,而妈妈从未因此责怪过自己,总是第一眼就看她的画,夸她画得好。

  正是因为妈妈这样的鼓励,直到现在,她还保留着绘画的兴趣,反而,从小也酷爱舞蹈的她,就是因为老师的一句“腿都不直,还跳什么舞啊!”,从此,干脆放弃了舞蹈。专家建议,如果孩子对探索自然感兴趣,家长不妨和他一起把厨房变成实验室,带着他做油盐酱醋“搅和”的实验,或提供各种颜料,让他混合观察变化,并提供丰富的科普读物。

  五、我们的小朋友来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孩子交友 家长干涉莫太多

  家长应先鼓励孩子大胆交朋友。其次,要多为孩子创造机会,比如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玩,在玩的过程中家长要尽量地回避,让孩子自己唱主角。如果家长的指导和干涉过多,会让孩子处于被动。

  ■儿子苦无志趣相投人

  一位妈妈:儿子读初二,平常喜欢打打篮球,搞搞发明小创造。班上的同学喜欢说歌星谈球星,他觉得很虚缈,难以跟同学融合成团。找不到兴趣相投的朋友,就老想找小学的同学玩。

  韩秀珍:现在喜欢科学和发明创造的孩子并不多,这种爱好不错,但也让孩子在交际圈中显得孤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参加区里的科技竞赛,在赛场上找到有共同爱好的朋友;经常查看一些科技类网站或科技论坛,在那上面寻找知音等等。

  专家支招 中学生交友五注意

  中小学生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韩秀珍老师建议青少年朋友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不要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有交往障碍的孩子都爱以自我为中心,沿袭着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的习惯,希望周围的人都让着自己。这种交往方式最易导致孤立。

  ■要友谊也要有原则

  维护友谊,不等于迁就对方。必须坚持原则,给予他人真心的批评和建议,建立起真正互帮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

  ■尊重别人的价值观

  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学会换位思考

  当观点不一致时,应多想想对方,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切记不可粗鲁顶撞,对同学的缺点也要给予宽容、理解。

  ■交往方式要及时调整

  对中学生来说,对新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要远比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有的同学只跟自己喜欢的人交往,对看不惯的同学根本不理会,这种交往方式不是很好,易造成交往障碍。因此,学会调整交往方式,于人于己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六、家庭里要有适当的文娱活动,爸爸妈妈要和我们一起玩

  亲子游戏可启发孩子智慧

  “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是孩子获取经验、发展智能的妙方,也是自发性、创造力、好奇心、想像力、探索、冒险及对未来处事的象征。许多父母常把学习和游戏截然划分开来,因此断送了孩子学习的兴趣,使得孩子视学习为畏途,实在可惜。

  启发孩子智慧的游戏有很多种,以下介绍几种家庭中可常用的亲子动脑活动:

  1.猜谜游戏猜谜对孩子不但有兴趣,还能激发其推理及想像力,我们可以用“千根线、万根线,掉到水里就不见”猜“雨”这种方式;也可以用孩子喜欢的东西给一些线索,让孩子提出题目、推想答案;还可以用“比手划脚”的方式让孩子作答。

  2.扮演游戏例如让孩子玩“扮家家酒”,鼓励孩子应用想像力自由扮演所喜欢的“角色”。父母亲可以提供一些线索,如给他一架飞机,假想他在空中飞行有啥遭遇;给他个玩具金刚,让他跟金刚对话;给他一些医生的玩具,让他扮演医生看病的情形……

  3.接龙游戏很多游戏可以用“接龙”的方式,如“文字接龙”:上班→班长→长大→……“绘画接龙”:一个主题大家接力画;“数字接龙”:1→3→5……“故事接龙”:从前有一个猎人……“动物接龙”:四只脚的如狮子→老虎→大象……空中的如老鹰→鸽子……

  4.字词游戏让孩子说出“同韵、音、部首、声调、笔画的字词”、“字头、尾相同的字词”、“用图画写字”、“用3个字词说(写)出不同的句子”,提供一些字词,如“火”字,让孩子自由联想,或说出可以用哪些字词来替代……

  5.观察游戏让孩子观察树苗的成长,或甘薯发芽,以了解造物的奥妙;由观察影子的变化,学习科学概念;由观察人类的表情,而能察言观色、善解人意;甚至参观各种展览、表演、户外郊游……等都是很好的观察活动。

  除上述游戏外,尚有很多游戏如绘画、科学、概念、音乐、黏土、雕刻等都可以在平时使用,以激发孩子的智慧;在辅导孩子游戏时,宜注意个别与团体游戏的兼顾,以培养孩子社交及合作遵守团体规范的行为。

  七、爸爸妈妈言行不对时,要接受我们的批评

  八、对我们少发一点脾气,多一点笑脸

  (摘自“搜狐教育频道”)

  
家庭教育格言辑录(一)


  001 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

  002 婴儿的情绪,是认识世界的反映

  003 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来修剪

  004 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一所学校,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研究、探索的对象

  005 幼儿的学习是全方位的,并不局限于读写算和各种技艺

  006 教育上操之过急和缓慢滞后,都会摧残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

  007 任何行业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对它产生兴趣,幼儿学习更是如此

  008 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

  009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教育

  010 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

  011 激发幼儿的求知和学习的欲望,远比教会有限的知识有意义得多

  012 父母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由此树立孩子的信心

  013 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的

  014 一个人的成功=20%IQ(智商)+80%EQ(情商)

  015 母爱是人世间最神圣的感情,应为这种感情最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016 孩子在幼儿期,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

  017 只要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018 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所以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独立的意识

  019 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之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020 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

  
家庭教育格言辑录(二)


  021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022 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023 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

  024 孩子的理性是不断成长的,不要喂养他们,而要引导他们

  025 只要家长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用来教育孩子

  026 在生活中学习,是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027 性格塑造始于婴儿时期

  028 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该送他“出海经风浪”

  029 想象与现实不分使孩子很容易融入到故事情景中,并从中受到教育

  030 适时引导孩子讲故事,这是保持他们思想活跃的绝妙方法

  031 结合童话寓意,引导孩子去思考、探索,比单纯说理要深刻

  032 简单、凝练的童话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道理

  033 丰富的想象力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034 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东西跟人一样,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

  035 运动贵有恒,饮食贵有节

  036 孩子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虽然粗糙,但远比得来现成的精美玩具快乐

  037 没有体谅和信任,便没有友谊

  038 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

  039 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第一所学校

  040 教育幼儿除了要有耐心之外,还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041 孩子的幽默是最自然、最坦率的人类语言,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和体会

  042 育儿过程有艰辛,也有欢乐

  043 没有一个朋友能比得上健康,没有一个敌人能比得上疾病

  044 对症下药方可治愈疾病

  045 家庭教育的任务,首先是父母教育、父母学习

  
家庭教育格言辑录(三)


  ◆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早年教育决不是一种无效劳动。虽然在某些年月里,好像被教育者处于沉睡状态,没有见到效应;但是,到后来终有一天,会看见大有好处的。

  ——丹尼尔。笛福

  ◆父母之间道德高尚的爱情是孩子们健康的、生气勃勃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

  ◆做母亲的无论怎样忙,她必须找时间教养孩子,即使影响了自己的休息或者家务操劳。 ——马霍娃

  ◆家庭是学习举止礼貌的好场所。如果你的孩子成人后有良好的举止,这会使他们的生活更加惬意舒适。

  ——索菲娅。罗兰

  ◆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优美,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的坚强、正直。

  ——德莱塞

  ◆在我看来,鼓励孩子的真正意义在于父母对孩子的宽容,而这种宽容的直接表现就是多给孩子一次机会。在我们周围,不是很多人在抱怨自己没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吗?既然成年人需要机会,那么孩子也一定需要。

  ——网友

  推荐书目

  1.《做最好的自己》 李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