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坎文摘》2009年第7期(总第25期)
发表: 2010-08-18 10:03:31    浏览: 5524 次
本期主题:关注有效教学(四)


导 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当前,教学科研的重要性已为我们广大教师所重视,但如何做好科研,如何选题,对很多教师而言,困惑很大。本期《习坎文摘》选了三篇如何做中小学科研的文章,相信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师的课题研究目的何在?郑金洲教授说的好: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实际问题;能否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在多大程度上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能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能否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这种发展,才是衡量教师教育科研的最终标准。这堪称教师教科研的行动指南。

  宋运来老师则是非常“具体而有用”地总结了自己教科研写作的体会,他认为教师写作的论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得来:从听课记录中找回忘却的“记忆”,从“教后记”中寻找深刻的“反思”,从他人的言谈中意外“拾荒”,从教育教学的困惑中“探求”,从不经意的小事件中“寻觅”,从学生的作业与试卷中“寻宝”,从成功的做法中“筛选”,从教材疏漏处“指瑕”,从业余阅读中“触发”,从课题研究中“收获”。

  《教师如何做科研》一文更多地谈到了如何做课题研究,致力于此的教师可以尝试一下。

邓北平
2009年9月1日




教师做科研的十条建议


郑金洲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在当今的中小学已不鲜见,教育科研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教师研究的内动力不足,有些教师的教育科研难以为继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从教师自身来讲,需要正确对待教育科研,树立教育科研的一系列正确观念。这里权且给出十条建议。

  一、平常心态使研究成为一种教育生活。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是改进职业生存方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是产生教学经验、形成教学智慧的重要手段。这种科研活动,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接受。但在实施教育科研活动中,有的教师将教育科研主要看作是职称评定的砝码,有的教师选择的科研课题或内容主要为了吸引别人的眼球,有的教师科研功利意识浓郁,凡此种种,都使得教育科研活动显得浮躁、空泛。

  教育科研一同任何其他科研活动,其实很需要以平常心来对待。从容研究,冷静思考,才能使科研成为自身职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科研与教学相伴始终,使科研真正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助推器和发动机。正如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所说的,如果一个人在从事研究之初,就以诺贝尔奖作为奋斗目标的话,很有可能无法达到这样的目标。研究所需要的从容、淡定,发现所需要的沉着、进取,不是外在功利的一时引导所能奏效的。

  市场的喧嚣,认识的繁杂,文化的多元,价值的失范,这些外在的影响,会波及到教师,引发教师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变化,使得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更多一份功利色彩和急功近利的追求。这些影响,我们固然要看到。而真正在教育科研中有所获、有所得,切实通过教育科研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的教师,可能恰恰是认识到教育科研外在氛围的嘈杂,而又坐得下来,心沉得下去,不断思索与探究教育教学问题的教师。我们举目四望,分析每一个成功教师走过的路,都不难发现,正是他们的孜孜以求、日积月累,才有了今日的辉煌和成就。

  平常心看上去平常,真正长期坚持将教育科研作为自身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则变得有些不平常;平常心看上去平凡,真正坚持不懈将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不断进行分析探究,则变得有些不平凡;平常心看上去简单,真正不遗余力在教育教学征途上通过科研达到精致,则变得有些不简单。科研中多了一份平常心,也就多了一份真实的积累和经验;多了一份平凡的心态,也就多了一份超越与提升。功利难免,但还是要少一些。今天的教育科研需要这颗平常心!

  二、好奇心是研究的基本动力。

  我们常常说:好奇心是打开科学研究大门的钥匙,是进入科学殿堂的必备台阶。我们也常常引述爱因斯坦的话教育我们学生: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在我们自己的教育科研活动当中,这些教育学生的言论好像失去了指导意义了,不少教师不是因为好奇心去研究,而是为研究而研究。没有或失去了好奇心,教育科研活动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动力,外力推动之下的研究活动难以持续长久,难以真正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好奇心是研究的基本动力,它使得研究饶有趣味,别有情趣,使得研究逐渐成为教师内在的心理冲动。保持童年的好奇心,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发现一切有待探索的问题,是今天教育科研中教师需要有的一种心境和心态。为什么某一个学生今天的表现与以往迥异?为什么今天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进程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为什么学生在解题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什么今天一个不经意的教学活动会引发非同寻常的教学效果?

  在教育教学中,实际上是充满着问题,充斥着大量待解的难题。教师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惯于探寻事实背后的原因,乐于分析解决问题,才会使自身的研究与自己的成长紧密结合在一起。

  好奇心是导引研究走向深入的标尺。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时,受好奇心的驱动,就有可能在破解问题找出初步解决问题的答案后,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索后续解决问题的方向,将研究引向思维的深处,引向教育的深处,教育教学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实践性智慧就有可能浮出水面。没有好奇心,教育科研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研究任务,或仅仅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就有可能浅尝辄止,仅将研究停留在观察和分析教育教学现象的表面,仅满足于发表一两篇所谓的科研成果,满足于职称评定或其他非内在的需要。

  毋庸置疑,人的年龄与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是呈反比的,年龄越长,经验越丰富,思维越趋向于定势,对外在事物的敏感度就会越降低,好奇心也就随之减弱。应该说,这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阻障因素之一。

  但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有意识地促使自己关注外在事物的变化,有意识地提升自己对变化的敏感度,就有可能使自己的好奇心进一步加强。好奇心产生的途径有很多,书籍阅读、报刊浏览,参观考察、经验分享,自我反思、集体合作,都蕴含着众多的问题,都可能滋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循着好奇确定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研究才有韵味和意义,才是教师真正发自内心的研究。

  三、相信研究的价值与能力。

  自信心是成功的首要心理素质,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自信心主要表现为相信自己研究的价值,相信自己的研究能力,这是教育科研取得成效的关键。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上是一把好手,甚至是当地的教学能手,但一旦说起科研,常显得不自信,以为自己是一线老师,不能胜任科研的要求。

  在这里,首先需要明确教师教育科研的定位。定位明确了、准确了,才会使自己的自信心有所提升。我们反复强调,教师的教育科研与专家的教育科研不同,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研究的开展存在于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研究的成效表现为切实改进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而专家的研究,问题来源于理论,来源于书斋,研究更多地体现为资料的梳理与分析,研究成果的评定标准为反映为理论创新的要求。两者不能相互替代,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共同构成为教育科研总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社会的转型,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的冲击,素质教育实施的挑战,所有这一切都给当今的教育教学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实施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是教师,专家则是对解决问题的理论路径进行探讨,对抽象和一般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只有教师拿起科研的武器,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实践舞台上,才能使教育教学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反映教学的新要求。

  既然教师的科研定位与专家不同,那么,也就大可不必用专家的科研标准来要求自己,教师也就完全有能力胜任自己的科研工作。今天的教学好像不太如意,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课堂参与意识不强,好像没在状态,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我在后续教学中应该加强什么,在哪些方面需要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效果如何来进行评定?改进以后又遇到了哪些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能否解决,如果不能的话,我需要从哪里获得相应的支持,我解决这样的问题有几种方案,哪种方案最适宜于学生实际以及教学的需要?如此等等。

  教师每天对这些存在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解决,就是在做教育科研工作了。试问,专家能做我们这样的教育科研吗?大概是不能的,即使能的话,这样的专家也是为数极少的。我们恰恰是这些问题最为恰当的解决者、解答者。假以时日,教师完全可以成为教育科研活动的行家里手,成为教育的发言人和教学智慧的拥有者。

  自信心来源于解决问题的成功激励,来源于日积月累的经验提炼,来源于持续不断的自我反思。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时,要注意从科研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感受成功的喜悦,用学生的变化、教学行为的调整、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师生关系的新形式等激励自己,从中认识到科研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自己逐渐提升的科研能力;不要急于求成,要认识到科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要在日常的实践与研究的双向互动中积累自身的经验,提升自身的本领;要不断反思自己的研究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汲取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使自己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不断增强。

  四、把科研当作一种教育责任。

  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手段,它可以用来达到不同的目的。既可以用作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也可以用作单一地指向改进学习成绩或其他目的。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明确自身的职责,增强自己的责任心。

  从今天来看,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都使得教育科研更多地应该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服务,而不是别的什么。教师在从事科研时,首先要认识到自身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了解经济社会对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明确自身教育科研的基本方向。

  教师教育科研的责任心还表现在对学生负责上。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育科研的一切着眼点和落脚点也应该体现在学生行为的改变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提出解决对策,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这是教师教育科研的基本要求。在从事教育科研时,教师心中要始终想着学生,眼睛要始终看着学生,从学生那里寻找研究课题,从学生那里获取研究的动力,从学生那里得到研究成果的验证。

  教师有了教育科研的责任心,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科研的持续进行。与从事任何科研活动一样,教师的教育科研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这样或那样的阻障。有了较强的责任心,教师才有可能知难而上,咬定青山不放松,通过自身智慧的发挥或他人经验的借鉴等,逐渐解决问题,使教育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教师有了教育科研的责任心,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当教师认识到科研的目的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是自己本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科研成果逐渐应用在实践中,通过应用发现新的问题,实现新的突破,达到新的境界,而不是满足于课题成果的评奖或出版等。

  教师有了教育科研的责任心,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师自身职业生存方式的改变。教师把教学科研当作自身分内的事情,与自身教育教学日常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将教育科研加以内化,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逐渐改变自己原有的职业生活方式,边实践边研究成为主要的存在形态。

  五、宽容他人就是支持自己。

  对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而言,要有平常心。对于其他同行而言,则要有宽容心。宽容他人的失败,认可他人的努力,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同他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今天的教育教学,面临问题众多,困难重重,几乎没有什么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投身于教育科研的热潮之中,通过研究解决问题。这类研究,不属于少数教师,而是需要所有教师共同参与的,在彼此间的宽容与理解中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宽容别人,也就是在影响或引导着别人宽容自己,于人于己都有一定的助益。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心是一颗博大的心。教师同属知识分子,传统中文人相轻的不良习气,应该说在今天还有着一定市场。这种不良习气,在今天教师职业生活中正变得越来越需要摒弃。每个人都是研究者,都需要实现实践者向研究者的转变,而研究都需要不懈探索,大胆尝试,共同协作,相互激励,是研究的内在需要。只有在相互的理解和认可之中,科研才能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宽容是获得别人尊重的基础。宽容心是与他人良好相处的保证。有宽容心,教师才会自觉地从他人的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才会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视角看待问题。一个研究项目,一项研究活动,都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意义,有时很难用绝对的对与错、正与误来区分。认识教育科研的要义,宽容他人暂时的失利,你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当你自己遇到类似困难时,才能获得同样的支持。

  宽容是一种境界。宽容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事事计较,心胸狭隘,只能使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处在紧张状态之中。看事高远,心胸豁达,才能使自己与他人关系良性发展,和谐相处,心安理得。在教育科研活动中,不责怪,少指责,多自省,常反思,心境坦然,才使研究逐步能渐入佳境。

  六、“小学问”需要细心来“大”做。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总体上说,是小题大做的研究,需要从细微处着眼,从教育教学的小处着手,需要做“小学问”。如此,也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细致入微考察疑难问题,不放过教育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任何纰漏。

  细心是发现问题的前提。今天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无疑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问题,但要发现值得研究而且有可能深入研究的问题,则需要从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从稍纵即逝的现象背后捕捉问题。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现问题,是研究能够找到恰当选题的前提条件,也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常体现的研究特征。

  细心是实施研究的保证。借助细心,教师可以对研究问题向课题转化过程中的种种可能与限制进行认真梳理;借助细心,教师可以对研究方案的各个细节进行具体设想,预见在研究中有可能存在的种种障碍;借助细心,教师可以在研究具体实施过程中考察各种各样的新现象、新矛盾、新情况;借助细心,教师可以仔细甄别自己的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的异同。凡此种种,都需要通过细心来完成。

  细心是反思研究的保障。对中小学教师来说,研究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因而,研究过后,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的利弊得失,问题解决的实际水平,改进实践的实际状态。反思研究全过程,需要细心;探讨后续努力方向,需要细心;甄别自身行为的前后变化,也需要细心。

  教师在日常研究中,要把细心作为实施研究的基本要求,不满足于得出初步的认识和结论,不满足于概要性的看法和观点,要注意提醒自己仔细再仔细,认真再认真,用缜密的思维和细致入微的眼光来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支撑。

  七、先当好学生,后做好先生。

  在与中小学教师打交道的过程中,有两类老师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一类是虚心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书本学习,甚至向学生学习,不断探索,锐意进取,一段时间以后,其教育教学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在当地成为教育教学创新的能手;一类是教学已小有名气,但专家的意见听不进,同行的教学不能成为其学习的样本,“居功自傲”,以自己已有的称号或荣誉为荣,一段时间以后,其教育教学与以前没有什么变化,逐渐也就不再成其为教学的行家里手。两类教师的差距,是观念的差距,是行为的差距,更是学习态度上的差距。

  当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很多是无现成答案的问题,是以往的教育学经验所不能解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说谁是教育教学的权威,即使是权威的话,也只是某一方面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分享智慧,就成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必须的选择。在彼此的借鉴与学习中,可以不断形成自己新的视野和思路。先当好学生,后做好先生,对教育科研来说,教师尤其需要如此。

  虚心与心虚是两个紧密相关的词语,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之初,有心虚的感觉,觉得自己心里没底,对科研中的问题缺乏判断力,对科研的实施效果心中无数,对自己科研能力心中惴惴,都是正常的事情。关键在于,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心不能虚得太久,不能不以为虚,不能放任其虚,更不能以虚为实,要使心虚转化为心实,不可或缺的就是虚心求教,认真钻研,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充实自己,用他人的先进做法和专家的理论指导充实自己,用教育科研的成效激励自己。

  八、持之以恒才能有所突破。

  塑料花式的教育科研,作秀式的教育科研,偶尔为之的教育科研,是近年来教育界关注并予以批评的现象。教育科研要真正解决教育问题,教育科研要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发动机,教育科研要真正为教育实践服务,就需要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的时候,矢志不渝,用持之以恒的努力换来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

  做教育科研并不难,难的是一直持续不断地做教育科研,难的是一直将教育科研明确定位为自身教育生活的一部分。

  今天的教育教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实践中也能感受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破解难题的路径,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要将这些问题持续不断地作为反思对象,作为自身实践待解的难题,持续不断地将研究与教学结合在一起,则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恒心和意志。

  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在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改革的阻力增大,难度加强,攻坚战增多。在此情形下,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是轻而易举就可解决的,教师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有坚持研究持续探索的决心和行动,否则,这些问题就有可能止步不前,不只是存留于现状,甚至会重新走上改革前的老路。这些问题,只有靠教师来解决,只有靠教师的研究来解决,只有靠教师坚持不懈的研究来解决。

  只有理性分析,沉着应对,不言放弃,教师的教育科研才能有所获,教学才有所成。纵览有教学成绩、科研水平的教师,大概没有哪一个是在自己的科研与教学道路上没有遇到挫折,没有遇到挑战的。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开创性、操作性与坚韧性的有机统一,使得他们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积累下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智慧。

  九、让自己处于主动状态。

  拿破仑8226;希尔告诉我们,进取心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它能驱使一个人在不被吩咐应该去做什么事之前,就能主动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有了进取心,教师才有可能主动地去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自觉地投身于研究之中。我总以为,研究只有在主动状态下,才会使得研究者有思考的乐趣,研究者也才会不将之作为“身外之物”,也才会持续开展。主动地去做,研究既会做完,也会做好;被动地做,研究达到做完的状态也就完事大吉了。

  教育科研有的是问题,也有的是难题,其中不少是有解却难解的问题,长期有解而近期难解的问题,甚至无解的问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如果要在这戏问题的探索上有所成就,或者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性质和类型,就需要有不断进取的心理状态。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就是在不断推进着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品质。

  教育中的问题,大概没有哪一个是一蹴而就可以解决的,研究者常陷入一种两难的状态中,有的时候也会觉得孤独无助。教师常在貌似解决了一个问题的时候,又会遇到一个新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发现隐藏着的其他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学习新本领,借助于研究形成对教育教学的新观点,就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日渐成为教师职业生活方式内在的组成部分。

  十、教育科研最终是为了实践的改造。

  教育科研的最终成果,远不是为了撰写一两篇文章,出版一两本著作,而是要切实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使得教育教学水平呈现出新的状态。因而,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结合教育教学的新情况、新矛盾加以认识,使研究成果成为教育教学走出困境的钥匙。

  现在的中小学,尤其是城市中小学,大多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大多有一些物化的用著作、文章形式表现出来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些成果,我们能够体察研究的实施过程,分析研究各个环节的严谨或松散,大体能够反映一个研究的水平或状态。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成果不能仅停留在课题研究本身,而是体现在教育教学实际的改进上。换句话说,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实际问题,能否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在多大程度上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能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能否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这种发展,才是衡量教师教育科研的最终标准。

  教师之所以做研究,是因为教育实际面临问题和矛盾的需要,教师研究的成果也就需要运用于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破解。要从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从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出发,重新思考教师教育科研的定位,重新搭建教师教育科研的平台,重新厘定和衡量教师教育科研的标准,重新审视教师教育科研的价值。这里说“重新”,似乎重了一点。但在这些方面,我们的确存在着许多误区,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研只是促进教育实践改进的手段。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如果目的仅在于发表文章,为评定职称作准备,为教师考核打基础,而与实践的改造无关,与问题的解决无关,这样的研究也就逐渐失去了实践针对性。教育教学问题众多,科研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就应该体现在问题的解决上。如果有可能,教师科研课题的评定,既要看其文字成果,更要看其实践表现,用多样化的而不是单一的方式衡量课题研究的水平。


教师写作的小论题从哪里来?


宋运来


  著名学者肖川先生说:“造就教师的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他还坚信,能够写好文章的人,也一定能上好课。我也常常看到身边老师的苦恼:看到别人发表文章也很羡慕,也想动笔写一写,可就是不知从哪里入手。是啊,怎样寻找写作论题呢?现在结合我的写作实践体会,向大家推荐几种方法,谨供艰难跋涉在文章发表路上的教师朋友们参考。

  1. 从听课记录中找回忘却的“记忆”。

  一学期下来,我们总会听上同行或名师十几节课。那些记录在听课记录本上的“意见或建议”栏目上的文字,往往会给我们留下写作的论题或素材。因为这些文字记下了教学场景中曾令你心动的片断或细节,也曾记下了令你批判反思之内容。

  2002年,我担任县区组织的语文阅读教学评优课评委。10余节课听下来,我把听课本上“听课建议”作了梳理,发现一部分教师的阅读教学理念还停留在过去的分析讲解层面。于是,我以“案例解读”的形式,撰写出《莫把课文嚼碎了》一文,刊发于地级教研刊物。

  这篇短文标题给人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旗帜鲜明地告诉语文教师不要把课文“嚼碎”了,讲透了。文中浓缩了甲、乙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段,通过对比分析,使读者很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阅读教学叫“嚼碎”了,它的弊端在哪里,内在的根源是什么。这样的文章一线老师看得懂用得着,比单纯地讲理念,更容易被老师接受。

  如今工作16年了,每学期的听课簿不曾丢失一本,厚厚的整齐地收在书橱上,那是我的一笔宝贵的研究资源。平时工作比较忙,往往利用寒暑假,把一学期的听课“记录”整理出来,一是为了练练笔,提高文字表达能力;二是从中发现一些研究的论题与写作的素材。最典型的莫过于我在《人民教育》2005年22期刊发的《去种一次别人的田》这篇引起全国大讨论的文章,《去种一次别人的田》是我在听了全校16节数学公开课后,经理性思考,反串教学后的成果结晶。

  2. 从“教后记”中寻找深刻的“反思”。

  “备课”是我们上课前必做的准备工作。当教学预设在课堂实施时,往往随着学情的变化会作相应的调整。预设的内容不可能按部就班地在课堂上呈现,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写“教后记”。教后记如同再次备课,在教后记中我们往往记下了成功与不足之处,及其成因分析。所以“教后记”是我们教学研究的结晶,它也就成为我们从事写作研究的宝贵资源库。记得在学完《蒲公英》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讨论:“两颗小种子为什么会死去?”有两个学生偏偏不往我的预设上行走,就像课文中的两颗蒲公英种子一样不听话。于是我在“教后记”里写下了“两个孩子为何唱反调?”的思考,后来从生命关怀的角度撰写出《理解儿童的理解——两颗蒲公英种子死去,谁之过》一文刊发于《小学青年教师》2006年第11期。

  再如,沈立全老师在教《狼和小羊》一课时,引导学生说话“狼向小羊身上扑去”结果会怎样,学生各抒己见。后来沈老师把学生的结尾意见进行了归纳,撰写出《〈狼和小羊〉的结尾教学》一文刊发于《小学语文教师》(1998/7.8)

  今天我们再来看这篇7年前发表的文章,可能感觉文中的有些语言不那么鲜活了,甚至有的同志认为,我要写的话肯定也不差。可是,一旦真的动起笔来,却发现到嘴的词不见了。为何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窘境呢?原来问题出现在“写作心理的转换”上。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写作心理转换的原理。首先,人的思维是立体的,而非线性的,人的语言表达却必须是线性的。要想用语言把思维表达出来,我们必须把存在于大脑中的立体的、非线性的思维一一分解,形成便于表达的线性的结构。其次,思维是可以是可以跳跃的,而表达必须具有逻辑性。因此,要想用语言把思维表达出来,我们必须经历一个按逻辑顺序加工整理已有思维的过程。再次,思维可以是残缺不全的,也顾及他人理解与否,而表达具有交际性,把思维直接反映到作文中,极有可能造成语无伦次或不知所云。因此,我们必须加以转换。要解决“转换”的难点,离不开我们对“语言材料”的储备。一是写作素材的储备,二是写作能力的储备。初次迈上写作路途的教师积累与模仿,两者是不可或却的。

  3. 从他人的言谈中意外“拾荒”。

  课余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同事、领导、家长……与他们的谈话中往往涉及到关于教育孩子的话题,这些话题里面往往就蕴藏着写作的素材。如果你能做个思考者,就会从中获益。

  一次,从课堂回到办公室,李老师向同办公室的老师聊起一件匪夷所思之事:清早,一位小男孩居然请老师代家长签字。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王少平老师据此故事进行了反思,撰写出《“忧之太勤”换来了什么》一文发表于省级教研刊物。

  一线教师,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会议。听领导们讲话,有时也会引出一个个写作的命题来。如,我的前任校长,一次在师德会议上,谈到了对学生教育离不开“体罚”。结合他说话的语境,应理解为“惩罚”,只是用语有误。后来我撰写出《惩罚与体罚辨析》一文刊发于《广东教育》。

  4. 从教育教学的困惑中“探求”。

  每个教育者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因此在对儿童的“社会化”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产生种种困惑,如果能抓住疑惑,努力寻找困惑的源头,深入思考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既解决了教学的难点问题,又能给自己的教学研究添上一笔重彩。

  工作第二年,学校便搭台让我上公开课。课后教研员夸我教学设计巧妙,语言精当,话锋一转委婉地指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问题出在哪里?我带着“困惑”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着,也不断地在理论丛林中跋涉着。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地探索,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课堂上仅有教师的评价是不够的,还要能够听到学生评价的声音。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由是《唤醒学生的主体评价意识》(《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01)一文便做了出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困惑”中挖掘写作的论题,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因此说“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前几年使用人教版语文教材时,遇到过这样一道练习题:大意是,“我”去医院为一位叔叔送拐杖的路上,被他人误认为是位残疾人,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照顾。要求学生读后,请设身处地地体会一下“我”的思想感情,并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体会。结果有位学生说,那位送拐的小伙子很傻,只要说自己是残疾人,既有椅子坐,还不用付车费,多好。听了他的话,我震惊了:是什么使我们的孩子那么“功利”,那么“自我”?这道语文练习题,引发了我对育人环境的思考,我开始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不久,“使人有效抵御病菌侵袭的最佳办法不是把人隔离于无菌的环境中,而是不仅要让他呆在日常环境中,最好还给他注射少量的病毒疫苗,以增强他的免疫力。”的思想日趋成熟,一篇3000余字论文《要学会给孩子种病毒》(《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07)便出来了。

  5. 从不经意的小事件中“寻觅”。

  先来看一篇笔者在《人民教育》(2000.02)班主任栏目刊发的一篇不足500字的教育叙事短文。

老师,送我一盆花好吗


  为增添节日氛围,教室里摆放了几盆鲜花。有时学生用洒水桶让花儿喝个够,有时忘记了竟一连几天也不给花儿浇水。这几盆花就这么可有可无地摆放在墙角边。我因工作繁忙,也没有关注它们。

  约莫一个多月后的一天中午,学生鲁瑶来到我面前,手指花儿怯生生地说:“老师,送我一盆花儿好吗?”我一愣:这孩子要班里的花儿干什么?便随口问:“你要做什么呢?”“我看它们挺可怜的。”此时,我才认真打量起那几盆原本鲜艳的花儿来:花朵干枯了,只剩下一根茎;叶子黄黄的,萎靡地耷拉在盆沿。看上去,这几盆花儿已经是“人老珠黄”、“奄奄一息” 了。“那你打算怎么办呢?”我问。“我想把它们端回家去,等它们养好了,我再端来。”

  第二年春天,班级的墙角边又摆放了几盆鲜嫩的花儿来。那是鲁瑶把养好的花儿从家里端来后,又经学生们精心侍弄的杰作。

  孩子的同情心是可贵的。我当初若否定了她的要求,这份纯真的童心不是被拒绝了吗?如果学生从小懂得对植物、对动物关爱,长大后必然会对他人及自己的生命关爱。有位知名人士说过,也只有在学生具有了人性的时候,读、写、算才显得重要啊!

  这样的节日场景,我想做班主任的大概都经历过。学生鲁瑶不经意的一句“请求”,引起了我的注意,令我思考孩子请求背后的东西:这背后,分明是儿童的一颗赤诚的“同情心”和“善心”。假如我们每个孩子从小都有这样一颗“善心”和“同情心”,何来如此多的少年自杀、凶杀案。把事件原本地描述后,篇末一句“只有学生具有了人性的时候,读、写、算才显得重要啊!”点题,由是这篇文章便“立”了起来。

  让我们处处留心教育教学生活中的,不经意的小事件,你会“寻觅”到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写作话题。这些令我们心动的话题,则孕育着我们关爱学生成长的理念与行动。

  6. 从学生的作业与试卷中“寻宝”。

  在我的材料袋中,一直收藏着一位名叫子寒的学生写的日记。6年来不曾忘却。每读一遍,似胸闷般非常难受,很想说些什么,然每次动笔总写不出什么来。一直到了2006年,才找到了情感表达的主题——《切莫伤害童心》(《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6日第8版)。

  教师每天都要与学生作业打交道。在那些“√”“×”里有许多散落的珍珠宝贝,有待于有心人捡拾起来。比如一道数学题运用不同教法,其效果如何,往往作业会告诉你答案。学生一道典型的错误习题,追问一下其错误的根源,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素材。再如,蔡月琴、高凤元两位教师从作业批改中发现,不少教师在批改学生的造句练习时,满足于学生掌握了词语的意义和运用,而对学生造句所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却视而不见,于是从“格调低下”、“惟我独尊”、“内容雷同”、“胡编乱造”四个方面做了总结,撰写出论题《小学生造句引发沉甸甸的思索》(《江苏教育研究》2005.12)。

  学生考试后的试卷分析,往往也会有意外的发现。一位教师在对学生作文考试后,进行分析发现有近30%的学生跑题。于是她从试卷的编制、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教学三方面作了客观的分析,撰写出《小学生作文跑题之我见》一文。

  7. 从成功的做法中“筛选”。

  教学一年级学生,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便用橡皮刻了“小红花、小红旗、五角星”等印章。作业批改后,再按上一枚红色的印章,学生学习的劲头真是实足。后来学生年级升高了,这些方法便失去了灵验。便创设了“喜报”这一书面表扬形式,大受学生、家长的欢迎。这一成功的做法,要使它具有更大的推广价值,为同行们所接受,发挥更大的效益,因此需要提升“经验”。要回答出什么是“喜报”?为什么要创设“喜报”?它是怎样操作的?其心理学意义又是什么?这几个问题搞清楚了,文章也就做了出来。《给学生发张喜报》这篇文章后来刊发于《德育报》(1997.10.13)。

  教育既然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也一定有不成功的经验可供思考。教育中的失误、失败的地方比比皆是。江苏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孙孔懿研究员主编的《教育失误论》,就是从教育、教学的积极方面的对立面选题的,文题不只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重要的是从思维创新的角度,给教育工作者以参考,令他人少走弯路,不再重蹈前人的覆辙。

  8. 从教材疏漏处“指瑕”。

  前几年在执全国统编教材第十册《给颜黎民的信》一课时,插图上鲁迅先生站在窗前燃起的“一根香烟”,引起了我的沉思:这插图上的“烟味”,是否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呢?于是我对12册小语教材做了统计,发现共有7幅插图、9处文字涉及吸烟内容。然后从为“完善教材”与“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撰写出《教材插图中的“烟味”》(《环境教育》1999.02)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在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思想指导下,各种国标本教材纷纷涌现,呈现繁荣景象。教材既然是人编写的,它就不可能十全十美,有误有错也就再所难免。更何况是崭新的教材呢。以语文教材为例,在内容的选择上往往是一些名家名篇,尽管是名篇,一定会打上作者那个时代的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本一些忽略的问题,如生态环境等开始突显出来。科技的发展,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原来认为正确的知识可能是错误的,然而在教材上却不能马上改变过来。因此说,教材的革新永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所有这些,都为我们个性化地解读教材,指出“瑕点”带来了可能。

  教材有瑕,那教辅用书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更有我们探讨的地方。就是教育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我们也可以就某个观点与文章的作者进行“商榷”,而这类争鸣文章又是最受编辑老师青睐的。

  9.从业余阅读中“触发”。

  读是写的准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与写作是须臾不可分离的,没有了读书,写作也不会走得很远。当我们带着要研究的问题走进课堂去探索时,更不要忘记向书本学习,向理论学习。阅读不仅滋润人生,还可以为你的写作论题寻根、找据,解决心中难解之谜。经验表明,当某个问题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时,当面对一个题目感到无话可说时,偶尔看到一份材料、一段话甚至片言只语,都可能“眼前一亮”,思路得以开通。一次听一位名师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她在对“央求”一词的处理上引起了我的关注,在教师看来很简单的词语,学生理解起来却困难重重。无独有偶,听诸多老师的课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当翻阅了王兴举老师的《知识、学习与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3.01)及《江苏教育科研》上关于人类两种知识的学习时,才豁然开朗。后来我以案例的方式撰写《从缄默知识到感受性教学》(《福建教育》2005/7A)一文。通过写此文,我不仅理解了这类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在此类知识的教学艺术上更上了一层。

  不管是读专著还是读刊物上的文章,大致说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知道作者说了什么;第二个层次,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第三个层次,是怎么说的,也即作者的表述方式,对于初次迈进写作之门来说十分重要。

  10. 从课题研究中“收获”。

  在“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理念指引下,教育科研得到了各个学校的普遍重视。基层学校承担了各级各类的立项课题,骨干教师也在课题研究中逐步成长起来。无论是什么级别的课题,只要我们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认真研究,总会有所收获的。即使没有申请到课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选定自己喜欢的研究专题,有了研究方向,并随时记下自己的研究所得,这样做下去怎么会没有研究成果呢?正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令人遗憾的是:在总结成果阶段,有许多本应该收获的东西,却没有收获。子课题承担者,往往以案例、课件、课例、报告、论文等成果形式上报学校总课题组便告研究的终结。宛如麦子收到打谷场上,却没有放进谷仓一样,还不算是最终收获成果。我在承担学校“九五”省级立项课题的子课题“儿童画与益智”研究时,一次把漫画引入作文课堂中来,没想到学生十分喜欢,教学效果十分好。当我在完成学校交给我的研究任务后,我开始关注“漫画作文”研究。如今,《儿童漫画作文的理论与实践》等系列论文已经发表,编著的《中国儿童漫画与作文赏析》一书也已经出版。实现了教学质量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步提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苦苦寻觅写作的论题与研究的方向时,其实它就在你我身边的教育生活之中。只要我们行动起来,注重实践、理论、写作的“三”积累,做教育生活的有心人,那些从你眼前流失的研究素材与论题,将不再逝去。愿您独具慧眼,有一双敏锐的善于发现的眼睛,把教育中的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愿鲜活的文字为你的职业生涯带来无尽的乐趣,愿儿童在你的研究中惬意地、幸福地行走在童年成长的道路上。


教师如何做科研


  一、学校教育科研的选题方法

  每一项科学研究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教育科研也是如此。而所选题的课题又是从所提出的问题中得到的,所以,要进行选题就必须先提出问题。如果把选题看作是进行教育科研的第一步的话,那么提出问题就是选题的准备了。对于很多要进行教育科研的老师来说,如何选题是最关心的、也是最困难的一项工作。如何选题呢?下面将试从选题的一般过程加以说明。希望通过下面的说明,使大家知道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确定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要确定一个科研课题,首先是要能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提出一个新颖的问题、有创造性的问题、有可能性的问题就需要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种创造力和想象力从哪里来呢?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地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敢于对身边的已成习惯的教育教学现象提出质疑,从理论的高度去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提出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但归结起来则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

  ⑴从有关部门发布的课题指南中得到问题

  各级都有教育科学研究管理机构或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这些机构或部门在一定的时间范围里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一些教育科研课题指南。例如,**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在网上发布的《**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就有不少的课题可供学校和教师进行选择。对这些课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进一步具体化,提出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是否符合各自的条件,还得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⑵从教学实际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中提出问题

  在你(你校)的工作中哪些问题是急需解决的?是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问题?是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不尽人意?还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象这样一些问题往往就是你要找的课题。

  ⑶从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天天完成的教学工作和所看到的现象好象没有任何特别的感觉,对这些工作和现象似乎都已成为了一种习惯,甚至也不愿意多考虑它一下,因为它太平常、太普通了。但是敏锐的思维则往往可以看出其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多是我们可以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有些教师通过大量的听课发现,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很多话学生是并没有注意听、也没有认真地去听的,而在老师看来这些话又是对学生的学习有影响的,于是我们的教师就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再如,在大力提倡“减负”的今天,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日常教学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如果能很好地结合当前的教育教学的发展形势提出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将是很有时代意义的问题。

  ⑷从先进的经验和方法中提出问题

  先进的也未必总是最先进的,而更先进的总是从先进的发展而来,只要我们深入地分析它的局限性和适应性,多数会发现一些可以改进的、更有意义的问题。

  如,在西方盛行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由于与我国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是否也可以适用?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如何实施“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

  “分层递进教学”在一些发达地区的某一些学科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成功,它对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它在我们这一地区、在不同的学龄段是否也适用?这些问题都是从一些比较先进的经验和方法中提出来的,只要我们肯于动脑筋,敢于提出质疑,一个个新颖而又有意义的问题就会产生!

  ⑸从其他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方法中移植和借鉴而提出问题

  人们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先进经验、方法应用在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和作用呢?这恐怕也是一个很具有吸引力的问题。

  例如,能不能采用活动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教学?英语教学中特别注重情境教学和对话,这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语法和词汇的理解和应用,如果将它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来又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象这样的问题很多,只要你放开思路,大胆地提出,就别愁找不到你所关心的、有价值的问题,只要你能提出问题,课题也就会很容易得到了。

  2、分析问题,形成课题的一般方法

  教育科研课题来源于教育实际中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教育科研课题呢?例如象“如何通过意念将知识传输给学生”这样一些问题,虽然它十分诱人,如果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终将不会得到结果,因为它首先违犯了人的认识论这一基本科学理论。可见,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科研课题。因此,能作为科研课题的问题,必须是科学问题。一般来说,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它至少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问题的前提必须正确。例如“合作学习的研究”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的学习具有“合作”的可能性,而且通过学习上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学习经验的交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合作”的能力,这符合社会生活的实际要求。

  二是问题的答案必须存在,可以预测的。即所研究的问题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能纳入到科学知识体系中加以研究。例如对“学习不良学生的研究”,从对“学习不良学生”的定义看,主要是指由心理问题而产生的学习上出现不良表现的学生,对它的研究主要是进行心理方面的对策和策略的探索研究,因此,可以利用现有的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作为它的研究理论依据。而且,根据这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预测,只要能很好地解决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消除他们学习上的不良是完全可能的。

  三是问题应当是具体的,有明确的界定,而不应当模糊不清,笼笼统统。所谓界定明确,是指它的外延和内涵都应该是明确的。比如“关于学生能力的研究”这样的问题就是模糊不清,界定不明确的,或者说是问题太笼统。因为学生有各个学龄段的学生,如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等等,你所研究的是哪个学龄段的学生呢?另外,他们的能力又可分为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而学习能力还可以分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解题能力、应用知识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等。如果将这一问题作为一个课题加以研究,就很难获得预想的结果。

  因此,如果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太笼统了,我们就很难找到研究的切入口,不知道应该从哪里进行研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题太大了。这就是我们老师感到搞教育科研太难的原因之一。

  3、选择适当的课题

  对一个问题的原因的分析与组合,可以形成诸多课题,但是在这些课题中哪些课题是我们可以研究的?哪些问题是我们力不能及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水平、研究能力等各个方面的条件进行决定,被我们选中的课题就称为选题。

  选题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选题应具有创新性。创新性,也就是所选的课题是别人没有提出来过的,或者是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方面,它是新颖的。

  二是选题应具有价值性。即课题的实用性或它的价值性。如果一个课题的研究没有现实意义,对教学实际没有多大的积极作用,没有推广的价值,那么研究这样的课题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三是选题应具有可能性。可能性就是指在研究这个课题时,各种条件是有可能的,具备的。如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科学品格、兴趣爱好及献身精神等;客观条件是指所研究的课题必须具备有相关的文献资料、协作条件、环境条件、相关的科学发展程度以及研究经费等。

  另外,进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有关的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应该具备,一些教育统计和简单的评价及数据的处理方法也应该知道,否则,对在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现象就很难作出正确的解析。

  二、怎样对课题进行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1.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2.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3.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和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4.要研究的问题应具备的条件的分析。

  5.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6.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课题的论证报告可用于填写课题的立项申请书或科研论文的开篇、前言部分。一般可以在500字左右即可。下面是一个课题的论证例子:

  课题名称:教学认识论

  一、本项目致力于研究和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教学论的不可动摇的方法论基础;教学认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并具体表现出多样的形式。

  二、本项研究对坚持和加强教学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回答现实中提出的新问题,澄清某些模糊思想,推动教学理论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三、教学认识问题,在教育史上一直是教学论的基本问题。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阶级的教育家,都依据各自的一般哲学认识论观点探讨教学中的认识问题。有的自觉、有的不自觉;有的依据了正确的认识论,有的则依据了不正确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运用于教学领域,这在哲学发展史上和教学论发展上都是重大的发展和成就。它使马克思主义一般世界观具体深入到一个学科领域,也使教学论获得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但是由于这一过程还为时不长,也由于教条主义思想束缚,在运用一般哲学认识论于教学论的过程中,犯简单化的毛病,主要是用一般代替了特殊,没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了教学理论的贫乏和教学实践的偏差。

  为了克服这种简单化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教学理论界提出了许多有关一般哲学认识论和教学论的关系问题,其中有的意见表现出怀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教学论方法论基础的倾向。与此同时,生产和科学技术发生重大革命,一般哲学认识论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新兴学科的出现;教育心理学获得新成就;现代化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教学理论和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新主张层出不穷,这一切给教学认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也提供了深入研究有关问题的可能性。

  教学论今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总结这些重要的新成果,把教学认识论进一步丰富和具体化,揭示出它的多方面的内容和极其多种多样的形式,克服简单化的问题,澄清一些混乱思想,加强教学论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基础。

  三、怎样形成研究假设

  什么是研究假设?所谓研究假设,就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事实对所要研究的课题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性的答案、结论。

  研究假设具有什么样的形式呢?我们在初中的数学里曾经学习了什么叫做“命题”。一个“命题”的构成的一般形式是:“如果……,那么……”。其中“如果……”这一部分我们把它叫做命题的条件,把“那么……”这一部分叫做命题的结论。例如:“如果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那么他的学习成绩就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那么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能得到整体性的提高”;“如果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那么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等等。这些都是“命题”。一个命题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称之为真的;也可能是错误的,称之为假的。对于一个课题来说,它的研究假设就是一个命题,如上面所举的例子都可以看作是某个课题的研究假设。一个课题的研究假设有时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几个,这是正常的现象。例如,“整体优化教育”实验,它的实验假设是:“在整体性观点指导下,运用综合性的方法,综合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其教育教学效果可以高于目前一般教育教学工作所能达到的水平,并使全班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最优化发展。”又如,“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它的研究假设是:根据对我市学生差异现状的研究,从我市个别化教学的现状与经验教训以及在我市进行目标教学研究与实践所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分层教学预计可以解决:①使我市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效果得到整体性的提高;②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需要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③有效地转变我市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不同层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

  对于一个课题的研究假设,一般说来它应该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或规定它的研究方向和性质,对研究的结果作出明确的预测,同时为设计研究方案提供预见性的规定和框架。一个好的课题研究假设应具备以下特点:①科学性。即它是以一定的理论和事实为基础,不是毫无依据地推测和主观臆断的一个命题。如 “永动机”就是一个没有科学依据的命题。②可检验性。即研究假设的结论是可以检验的,可检验的假设是研究假设的科学性的必要条件。可检验性是指研究的结果是可以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重复的实验,并能证明同一结论的存在性和它的可靠性。③可预测性。一个课题的假设应该有可以预测的结果。如“在中小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其结果是可以预测的,因为它符合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生理需求以及性格特点。

  四、如何选择研究方法

  课题的选择及研究假设的形成,决定着课题研究的内容。要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首先是要弄清所选的课题要研究些什么内容?研究内容确定了,研究方法也就容易确定了。研究内容实际上就是将研究假设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细化,使我们对假设有一个更可操作性和比较具体的研究问题方向。如“分层递进教学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根据它的假设,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化为7个比较具体问题加以研究:①建立分层方法和措施,使之与学生学习效果形成最佳结构;②探索分层递进教学和分层学习指导的模式,使之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形成最佳结合点;③探索将学生学习差异资源转化为学习动力的可能性;④检验分层递进教学与学生能力形成的显著性;⑤分层递进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⑥分层递进教学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显著性检验;⑦构建分层评价体系,使教学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

  研究的问题明确后,就可以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了。如 “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可以采用:①用调查研究法对有关问题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②用实验研究法对投放的自变量所引起的效果进行研究;③用测验研究法对教学效果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④用比较研究法对研究对象在实验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

  不同的研究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或者同一研究课题需要用到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不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就不同。采用观察法你得制定观察计划,定期进行观察记录;采用调查法必须制订调查表或调查问卷,通过发放、回收进行调查;使用实验法就要通过实验弄清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使用测试法就必须根据研究需要,编制测试题,对被试进行测试。但是,不论是采用哪种方法进行研究,都是为了两方面目的。一是获得事实材料,二是对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五、怎样根据假设确定变量并进行分类

  我们明确了如何形成一个课题的研究假设,在形成研究假设时,条件部分和结论部分实际上就是一个变量。所谓变量就是可变的量,变量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之分。

  自变量就是假定的原因变量。即我们要研究造成结果变化的量。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树在不断的长大。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时间就是引起小树长大的众多自变量中的一个自变量。又例如,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中,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就是这一课题中的自变量之一,因为由于对它的运用(教学手段的变化),引起了教学结构的变化和教学效果的变化。再比如,在课题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课题中,它的自变量是:①学生分层;②目标分层;③分层施教;④分层指导;⑤分层作业;⑥分层评价。

  因变量是假定的结果变量,也就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某一事件的结果的变化,这一结果的变化就是因变量。例如上面小树生长的例子中,“小树长高”就是一个因变量。在第二个例子中,教学效果的变化也是一个因变量。在第三个例子中,它的因变量是:①学生知识水平②学生学习态度③学生能力水平。

  无关变量就是与我们不进行研究的,但是它在实施研究过程中对我们的研究又有一定影响的变量。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因为在课题的研究中虽然它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变量,由于在研究过程中发生着一定的作用,而且这些作用有时会干扰我们对研究成果的分析,所以,对这些变量我们采取尽可能的控制。例如,要研究:“在30厘米以下的小树一年中每月长高的速度”这一课题,由于它涉及到很多因素,如土地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自然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等等,如果在一年之中每月都进行施肥了,那么所得到的树高的数据就不仅仅是由于时间变化而引起的量了;如果一年中头两个月阴雨连绵,中间三个月又是百年不遇的干旱天气,这与往年的气候大不一样,那么所测得的树高的数据就很难说明问题。因此,这些变量就要加以控制,使它能够按照正常的四季变化生长。又例如,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中,教学效果的变化也可能是由于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或是由于在考试前教师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训练,还可能是这一学期学校加强了班级的管理,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等因素引起的,如果是由这些因素引起教学效果的提高,那么,我们的研究成果就不能说明问题。因此,在研究时我们就有必要对这些不是我们要研究的变量加以控制,尽可能地减少它们对研究成果的影响。

  在对一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有时除了如上所说的三种变量之外,还有一种介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变量,这种变量我们把它称作中介变量。例如,在“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课题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师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技能和水平就是中介变量。因为,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分层递进教学的技能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也同时不断地得到了加强,由于这些因素的变化,它又作用于分层递进教学,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象这样一些变量就应该把它列入中介变量的范畴。

  在一个课题中一般要分清楚哪些是自变量,它有多少个,同时还要考虑它们是如何按计划加以投放的。哪些是因变量,它们又有哪几个,是如何对它们进行测量和收集数据、资料的?哪些是中介变量?或有无中介变量?相关的数据、资料该如何测量和收集?哪些是无关的变量,也要考虑能否或如何加以控制。

  六、怎样确定和选取研究对象

  什么是研究对象呢?研究对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一般来说主要是指学生、学校、教师等等这样一些群体。这些我们所要研究的每一个群体有时叫做研究总体,例如,“小学数学异步教学实验”的研究课题中,在校的小学生就是我们研究的总体;又如,“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课题研究中,其研究总体就是“以中小学在校学生作为研究的总体”。组成研究总体的每一个对象我们把它称做个体,例如上面所提到的例子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研究个体。从研究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加以研究的这一部分个体叫做研究样本。“小学数学异步教学实验”研究的样本就是所有参加该课题研究的学校的在校学生。构成一个研究样本的所有个体的数目叫做这个样本的容量。例如某班45名学生作为某项科学研究的一个样本,那么这个样本的容量就是45。

  在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时,我们首先要进行研究样本的选取,选取一个样本一般应该满足以下3个条件:

  1、所选取的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如果没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所研究出来的结论就没有普遍性的意义,成果也就没有推广价值。

  2、所选取的样本必须满足统计学的条件和要求。也就是所选取的样本容量要达到一定的数目要求。如果一个研究样本它的容量过少,所得到的数据资料就很难说明问题,对它进行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就很难说明它具有一般性的意义,也就是说它可能只是某些特殊事件的结果。

  3、在可能的情况下,研究对象应该尽可能地随机抽取,这样可以增加研究成果的普遍性和科学性。例如,为了说明某一种教学法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你不能只选取优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应该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都随机地抽取满足统计学要求的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一个研究样本。

  七、如何设计研究方案

  在进行一项课题研究之前,一般我们都应对课题的研究方案先进行设计,这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课题的研究更具有目的性、可操作性、计划性和规范性等。在完成研究方案的设计后,就可以进行具体的实施。

  一个研究方案的设计一般包含下面几个部分的内容,我们对这些内容都应作出详细而周密的考虑:

  1、明确地得出课题研究的假设是什么?虽然这一部分内容在选题时已经提出,但作为研究设计文本,还是应该进行明确的说明,它作为将来结题的一部分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2、课题的研究内容有哪些与上面第一部分一样,这些内容在选题时也已经考虑,但在这里也应该把它很清楚地叙述出来,它能使我们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3、明确研究对象及其样本的容量

  4、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在这一部分里主要是说明和定义清楚各种变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对数据及资料的统计处理方法等等。例如,“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课题的研究设计,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先对六个自变量①学生分层;②目标分层;③分层施教;④分层指导;⑤分层作业;⑥分层评价。三个中介变量:①教师的教学观念;②教学方案的设计;③教师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技能和水平。三个因变量:①学生知识水平;②学生学习态度;③学生能力水平。两个控制变量:①学生的学习时间;②教师的教学时间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这样也为在研究时收集数据和资料提供了手段、方法,然后说明本实验研究所采用的几种研究方法及依据,对研究取得的数据和资料所采用的检验方法等。

  5、研究的步骤

  在这一部分里,主要是说明清楚你对课题的研究分为哪几个步骤进行,包括实验(研究)操作步骤和实验(研究)时间步骤等两个方面。一般而言,实验操作步骤主要有:实验前测,自变量的投放,实验的后测等过程。而时间步骤则主要是对课题的研究在时间上进行具体的安排,使研究工作更有序些。

  八、课题研究的实施

  有的单位把课题研究定位在写出研究方案,就着手写结题报告了,这显然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但仔细分析一下,也并不完全是为了图省事,缺乏操作经验,不知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恐怕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真正要实实在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话,还需要按照课题方案来认真组织实施。对事实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得出结论这四个环节,就是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收集事实资料

  事实资料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通过检索、记录而得到的文献资料,另一类是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观察等获得的数据资料。再详细说就是文献资料、谈话记录、回收问卷、实验数据、测试结果、学生作业、观察记录等与课题有关的材料,都进行收集。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设计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的计划,并按计划进行收集和采集;二是力求收集基础材料、采集原始数据;三是注重资料、数据的客观性。

  2、整理事实资料

  整理事实资料是指把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采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一定的加工整理,使获得的资料整齐有序,便于下一步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一般要经过核对、分类、挑选等步骤。

  具体地讲,核对就是对获取的事实资料,从资料来源、资料的完整和准确等角度进行核实、查对,看看是否可信,是否完整,是否准确,以保证事实资料的可靠。

  分类是根据研究需要把获得的事实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

  挑选是确定事实资料对研究的有用程度,在分类的基础上,挑选富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资料,淘汰错误的、用途不大的资料。

  3、分析处理事实资料

  事实资料整理以后,就要对事实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分析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占有的资料中获取带有规律性的理论,对占有的事实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和技术加工,完成课题设计中提出的研究任务。

  要注意的是,必须根据资料性质的不同,是文献资料还是数据资料,来进行分析和处理。要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进行。

  对于文献资料,主要用逻辑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包括比较、归类、类比、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推理、想象、假设等方式。采用哪种或哪几种逻辑方法,要根据研究目的和文献资料的特点灵活选择。

  对于数据资料的处理主要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经过整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把分析的结果用数据图表的方式表现出来。处理数据资料一般有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所获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得出深刻而科学的结论。这涉及到一些统计学的知识,有兴趣大家可以看一看有关教育统计的相关内容。

  4、得出研究结论

  主要任务是把文献资料分析研究和数据资料处理的结果,本着客观、科学、严谨的原则,用概括性较强的语言简练地表述出来。所得的结论,可以是基本判断,可以是原则,也可以是原理。这是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研究任务完成的具体表现。

  研究结论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概括性,结论必须是通过对事实资料深入研究后提炼出来的;二是证明性,研究结论必须有科学的依据和推断,不是机械地把某些结果相加在一起,更不是臆断。

  九、如何进行教育科研的结题

  1、结题所需的材料

  教育科研结题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是对研究成果的鉴定。对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工作,一般需要准备如下材料:

  (1)结题申请报告;

  (2)课题立项申报报告;

  (3)课题立项批复通知;

  (4)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5)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报告;

  (6)附件:课题成果;课题的有关研究材料等。

  2、结题专家组构成

  对一个课题的结题,主要是对这一个课题的成果进行鉴定,所以,结题也需要成立一个专家组,以完成对课题成果的鉴定工作,专家组的构成一般由学科专家,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水平的人员构成,人员一般在3-7人为适,在我市一般由莱州市科研领导小组进行组织和聘请,也可以与课题组协商确定人员构成。

  3、结题材料的提交和审阅

  (1)结题材料的提交。在提交结题申请报告后,由教科所审核,同意后即可提交结题材料。在提交结题材料时,一般要准备专家组人手一份,以利于专家组对材料的审阅。

  (2)专家组审阅结题材料。在收到课题组提交的结题材料后,即由专家组对结题材料进行审阅,一般而言,专家组主要是审核材料中对课题的研究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课题的选题意义如何;

  二是课题的研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三是课题的研究过程,包括管理过程是否科学;

  四是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否正确,特别是有关变量的投放、控制、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是否科学、充分等;

  五是课题的研究成果如何,特别是有无充分的数据、资料加以说明和论证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课题研究成果的价值如何等;

  六是课题研究的特点有哪些?

  七是课题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对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有什么建议等。专家组在完成上面几个方面的工作后即可要求召开结题论证会议。专家组一般应在开结题论证会前一个星期对材料进行审阅。

  4、召开结题论证会

  在专家组审阅完结题材料后,就可以召开结题论证会议了,结题论证会议一般由专家组组织召开,由课题组负责提供会场及会议接待工作。

  结题论证会议议程一般如下:

  (1)专家组听取课题小组对课题研究的简要说明或简要介绍,也可以对结题材料进行补充说明。

  (2)如有必要专家组也可以进行听课或到有关科室查阅核实有关数据,也可以召开小型教师、学生座谈会、听课等。

  (3)在专家组完成听课或召开小型座谈会,听取课题组简要介绍后,就可以要求课题组就课题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答辩了。

  (4)在完成答辩会后,专家组召开会议,进一步讨论对课题成果的评价。

  (5)专家组向课题组公布及提交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结果,专家组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成果认证依据,也可以作为有关科研评奖依据。

  5、结题工作应注意的几点

  (1)课题组在提交结题申请前,应先对结题材料进行充分准备,特别是结题报告的撰写。

  (2)对课题的研究结果要客观、如实地进行反映,正确认识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失败也是一种成功,它是再对同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宝贵经验。

  (3)专家组亦应客观、公正地对课题成果给出恰当的评价,不能以点概全,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

  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特别是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要取得行政领导的支持,确保经费,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只有这一条保证了,研究才有可能得以实施。对一些较大的研究项目,还要做到:一是理论培训,夯实基础。可以通过专家讲座,专题学习辅导来进行,还要注意以研促学。二是专题分工,整体突破,要对子课题进行分解,明确进行分工,并统筹安排。三是上下沟通,横向联动。一要落实定期工作汇报制,二要落实分片流动研讨制,三要落实校际间走访制。四是点面结合,分层推进。这几条,可以说是从实践中得出的成功实验。